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
感谢您抽时间参与本次调查。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行为、动机及认知,为完善相关体系、激发青年社会责任感提供参考。
问卷围绕应急志愿服务的认知、经历、认同及需求展开,结果将用于学术研究与数据分析,为探索青年在应急服务中的担当提供依据。
我们承诺信息仅用于研究,严格保密个人隐私。请按实际情况填写,您的回答对本研究至关重要。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参与!若您对本次调查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祝您学业进步,生活愉快!
1. 您的性别:
男
女
2.
您所在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硕士及以上
3.
您的专业类别:
文史类
理工类
医学类
农学类
其他
4. 您参与的应急志愿服务主要动机类型是?
践行社会责任,帮助他人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实践经验
社交增强(扩大人际网络)
学习理解(获取新知识)
自我防护(缓解负罪感/孤独感)
5. 您参与应急志愿活动,最主要的能力发展诉求是?
习得应急技能(如获取急救认证)
积累危机管理相关实践经验
同时兼顾应急技能习得与危机管理经验积累
无明确能力发展诉求,仅为参与活动
6. 您在参与应急救援过程中,获得过来自哪些方面的支持?
家庭(如家人在时间、理念上的理解与支持等)
老师/同学(如、老师提供的专业指导、同学间协作配合等)
学校(如提供活动组织、场地或资源支持等)
社会(如社会机构、公益组织提供的物资或指导支持等)
未获得过上述方面的支持
7. 制约您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关键因素是?
不了解应急志愿服务信息
担心自身能力不足无法应对
学业繁忙,时间冲突
认为活动存在安全风险
缺乏组织引导
其他
8.
您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主要途径是(可多选)
学校组织的应急志愿团队
社会应急志愿服务机构
朋友或志愿者推荐
网络、媒体招募信息
其他
9. 您参与的应急志愿服务主要领域为?
灾害救援(如地震、洪水现场救助)
应急医疗(现场伤员初步处理、转运)
物资调配(灾区急需物资分发、管理)
信息传递(灾情收集、被困人员信息联络)
10. 当看到媒体报道灾难事件时,您产生参与应急服务的冲动强度为?
(应急志愿指如灾害援助、突发事件后勤保障等)
无冲动
轻微冲动
中等冲动
较强冲动
强烈冲动
11. 某地突发地震,救援指挥部紧急招募志愿者,而您因个人事务无法亲自前往现场,这种情况下您会怎么做?
进行线上协助
捐赠应急物资
呼吁身边人参与
关注灾区动态,不传播未经证实信息
12. 若您参与榕江灾后重建志愿服务,面对重建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您会?
凭借自己的热情和毅力,坚持完成任务
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服务能力
积极与队友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难题
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获取有效建议
13. 参与应急志愿服务后,您最深刻的体验是?
专业技能在危急时刻的价值(如急救/通信)
极限压力下的自我突破
多元主体协作的复杂性(政府/社工/志愿者)
生命脆弱性与人类韧性的双重认知
14. 您在应急服务中是否经历过“替代性创伤”?(代替性创伤指您没亲身经历灾难、暴力这类可怕的事,但经常看、经常听这些事,心里也像受了伤一样,变得焦虑、害怕)
是,且程度较轻
是,且程度中等
是,且程度较重
否,从未经历过
不确定自己是否经历过
15. 您是否认同“应急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责任的最高表现形式”?
非常认同
比较认同
不确定/中立
比较不认同
非常不认同
16. 未来坚持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的可能性?
一定会坚持
很可能会坚持
不确定
不太可能坚持
一定不会坚持
17. 您是否支持将应急技能培训纳入大学通识课程或选修课程?
非常支持
比较支持
不确定
不太支持
非常不支持
18. 现有志愿服务激励中最需改进的是?(多选)
物质奖励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如根据服务时长/强度提供更贴合需求的物资)
精神激励的仪式感和认可度(如完善表彰体系、增强社会宣传)
激励措施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如确保激励评定标准公开、执行公正)
激励与个人发展的结合度(如与升学、就业、信用积分等更有效挂钩)
激励机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如避免短期化、形式化的激励政策)
19. 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的项:1(
表示非常反对)
-->5(
非常同意)
1
2
3
4
5
应急服务应优先保障志愿者安全
志愿服务经历比实习更能提升竞争力
20. 在榕江救援中,您认为新时代青年志愿者展现的最突出品质是?
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的担当精神
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合作意识
发挥专业、创新方法的智慧力量
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
21. 您认为参与应急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作用有那些?
提升实践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
深化社会认知,树立社会责任感
丰富精神体验,获得自我价值感
培养抗压与同理心,提升心理韧性
22. 您认为新时代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带动更多人关注社会问题,形成互帮互助氛围
传播新思想、新方法,促进社会创新发展
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增强民族凝聚力
践行社会责任与奉献精神,为社会价值观提供鲜活实践样本
23.
您认为大学生参与应急志愿服务,在提升服务能力、保障自身安全、平衡学业与服务等方面,还需要哪些具体的支持或改进措施?欢迎从个人、学校、社会等不同角度提出您的意见和建议。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