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口学统计信息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所在的年级是: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e)硕士研究生
f)博士研究生
3、您就读的学校类型是:
a)“双一流”建设高校
b)普通本科院校
c)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
4、您所属的学科门类是:(参考中国学科分类)
a)哲学
b)经济学
c)法学 (含政治学、社会学等)
d)教育学
e)文学 (含外语、新闻等)
f)历史学
g)理学
h)工学
i)农学
j)医学
k)军事学
l)管理学
m)艺术学
n)交叉学科
5、您的具体专业名称是:
6、您的政治面貌是:
a)群众
b)共青团员
c)入党积极分子
d)党员
基础认知与工具接触
1、提到“思政课”,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可以用简单的语句进行描述。
2、在接受思政教育或者完成思政相关任务(比如看资料、做作业、参加活动)时,你有没有使用或者了解过或者看别人使用过相关的智能辅助工具?请举几个例子(比如特定APP、网站、虚拟体验等)
3.你认为AI技术对你参与大思政课的重要性程度:
a)非常不重要
b)不太重要
c)一般
d)比较重要
e)非常重要
理论联系实际:技术如何助力理解?
4、想象一下,如果思政课上要讲理论知识或者历史故事,还要联系现在社会上的大事小事。你认为第2题提到的工具技术是否有助于你进行“串联性”理解?具体是怎么帮到你的(如信息关联可视化呈现、即时案例搜索等)?请分享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事件。
学生主体参与:技术如何改变互动?
5、在需要讨论或个人表达的思政课环节(比如辩论、案例分析、时事点评),你使用过哪些具体的AI技术或在线平台功能来参与?(例如:线上匿名发言墙、实时弹幕、AI辅助的观点总结/可视化等)
6、与传统的“老师点名/举手发言”课堂相比,使用第5题提到的技术后,你实际参与讨论或发言的频率、意愿和方式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例如:发言次数/时长、更倾向于文字/语音发言/匿名发言、更敢于表达不同观点、参与时间更灵活)请结合一次具体经历说明。
7、你认为这些用于促进讨论和表达的技术功能,目前存在哪些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技术不稳定、匿名滥用、AI总结不准、互动流于形式、深度不够等)
教学实践
8、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非理论讲授),你体验过哪些利用AI或数字技术模拟的实践活动?(例如:虚拟参观红色场馆/博物馆/企业、历史事件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游戏、VR/AR体验等)
9、这些模拟实践活动,让你体验到了哪些在传统教室或现实条件限制下难以直接体验的内容?(例如:到达地理/安全限制的地点、模拟高成本/高风险场景、快速体验长时段历史变迁、处理海量数据、扮演特定角色等)请描述一次让你印象最深的虚拟实践体验及其原因。
育人成效影响因素相关部分
1.您认为以下教师方面的因素对 AI 赋能大思政课育人成效的影响程度如何(1-5 分,1 分表示影响非常小,5 分表示影响非常大):
1
2
3
4
5
教师对AI技术的掌握程度
教师将AI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合的能力
教师利用AI技术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
2.您认为以下学生方面的因素对 AI 赋能大思政课育人成效的影响程度如何(1-5 分,1 分表示影响非常小,5 分表示影响非常大):
1
2
3
4
5
学生对AI技术的接受程度
学生利用AI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AI赋能教学中的参与度
3.您认为以下环境方面的因素对 AI 赋能大思政课育人成效的影响程度如何(1-5 分,1 分表示影响非常小,5 分表示影响非常大):
1
2
3
4
5
学校对AI赋能大思政课的政策支持力度
学校AI教学设备的完善程度
学校相关的AI技术服务保障水平
4.除了上述因素外,您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 AI 赋能大思政课的育人成效?请详细说明。
育人成效感知部分
1.您认为 AI 赋能后大思政课对学生政治信仰的塑造成效如何:
A. 非常不明显
B. 不太明显
C. 一般
D. 比较明显
E. 非常明显
2.您认为 AI 赋能后大思政课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成效如何:
A. 非常不明显
B. 不太明显
C. 一般
D. 比较明显
E. 非常明显
3.您认为 AI 赋能后大思政课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成效如何:
A. 非常不明显
B. 不太明显
C. 一般
D. 比较明显
E. 非常明显
综合效果
10、总体来看,你认为第2、5、8题中提到的这些智能工具和技术(如辅助学习、互动参与、虚拟实践),对你在思政课上的学习动力(兴趣)、知识理解深度、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价值认同感等方面,带来了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请具体说明是积极或消极方面、如何影响的)
11、回顾你接触过的这些思政课相关的技术应用(工具、平台、功能),你觉得它们在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操作的便捷性、体验的沉浸感、对学习目标的支撑度等方面,整体表现如何?(1-5 分,1 分表示影响非常小,5 分表示影响非常大):
1
2
3
4
5
AI 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
AI 技术操作的便捷性
AI 技术体验的沉浸感
AI 技术对学习目标的支撑度
AI 技术整体表现度
12、你对接触过的这些思政课相关的技术应用(工具、平台、功能)感到满意或不满意的主要方面是什么
使用障碍
13.在尝试使用这些思政相关的智能工具或技术时,你遇到过哪些主要的困难或障碍?(例如:技术操作复杂、设备/网络限制、工具本身设计不好用、与课程内容结合生硬、感觉是“为了技术而技术”、担心隐私、额外学习成本高等)
未来期待
14.展望未来,你最希望看到哪些新的AI或数字技术被应用到思政课中?或者,你希望现有的技术应用在哪些具体方向进行改进或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你的学习?(请尽量具体描述你期待的“理想工具”或功能)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