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审美认知与实践调查问卷
1. 您的性别:
A. 男
B. 女
2. 您所在的年级: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3. 您所属的艺术专业门类:
A. 美术与设计类(如绘画、雕塑、设计、建筑等)
B. 音乐与舞蹈类
C. 戏剧与影视类(如表演、导演、播音、广播电视编导等)
D. 其他(请简要填写)
4.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您最看重的是哪方面的体验?
A. 作品背后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
B. 作品的形式技巧和制作工艺
C. 作品是否具有话题性和社交分享价值
D. 作品能否带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和感官愉悦
5. 您的主要审美活动通常通过哪种方式进行?
A. 在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等线下实地体验
B. 通过专业艺术网站、线上博物馆、学术数据库
C. 与师友、同行的线下交流与讨论
D. 通过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
6. 您是否倾向于追求即时、强烈感官刺激的艺术内容?
A. 很少,我更偏爱需要静心欣赏的作品
B. 从未,我对此类内容不感兴趣
C. 有时会,但会有意识地控制时长
D. 经常,这是我放松和获取灵感的主要方式
7. 您如何评价“艺术节、展览开幕式的社交属性超过作品本身”这一现象?
A. 不太认同,这背离了艺术活动的初衷
B. 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C. 部分认同,但作品仍是核心
D. 完全认同,现场的社交和氛围本身就是艺术体验的重要部分
8. 您如何看待“网红展”、“打卡地”等现象?
A. 过于肤浅,是消费主义的产物
B. 不太关注
C. 一种有趣的潮流,但不会深陷其中
D. 非常吸引我,是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9. 您同意“消费是个人品味和身份地位的体现”的说法吗?
A. 完全不同意
B. 不太同意
C. 比较同意
D. 非常同意
10. 您如何看待技术(如AI、VR)在艺术中的作用?
A. 技术是工具,应服务于人的艺术理念表达
B. 技术可能导致艺术同质化和人的主体性丧失
C. 不太关心技术,更关注艺术的精神内核
D. 技术是核心,艺术应追求极致的技术呈现
11. 您在创作或审美判断时,主要参照的评价体系和话语来源是?
A. 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与融合
B. 主要源于中国古典或民间传统美学
C. 形成了一套个人化的、不局限于某一文化体系的标准
D.主要源于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与流派
12. 您是否了解“中华传统美学”的基本观念?
A. 系统学习过,并尝试运用
B. 大致了解一些
C. 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内容
D. 完全没听说过
13. 在您的创作中,是否会主动地融入中国元素或本土文化视角?
A. 经常,这是我表达的重要部分
B. 有时会,作为一种风格尝试
C. 很少,更关注“国际化”的语言
D. 从未考虑,认为这与当代艺术无关
14. 您认为在西方艺术盛行的当下,中国艺术应当如何发展?
A. 在吸收西方优点的同时,深耕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B. 无所谓中西,个人风格最重要
C. 顺应潮流
D. 应全面学习和接轨西方现当代艺术体系与标准
15. 您认为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A. 服务社会,教化人心,引领风尚
B. 探索未知领域,推动语言和形式的边界
C. 实现个人情感宣泄和自我价值
D. 创造经济价值,满足市场需求
16. 在创作中遇到个人理念与市场需求冲突时,您通常会?
A. 坚持个人艺术理念
B. 尝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C. 感到困惑和焦虑,难以抉择
D. 妥协,以满足市场或客户需求为先
17. 您是否曾对自己的审美趣味或创作方向产生过困惑、虚无感或意义危机?
A. 很少产生
B. 偶尔产生
C. 有时产生
D. 经常产生
18. “审美不应涉及政治或意识形态”,您对此观点的态度是?
A. 完全不同意,审美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性
B. 不太同意,审美无法脱离社会语境
C. 比较同意,但有时难以完全分开
D. 非常同意,审美应纯粹独立
19. 您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
A. 系统学习过,并认同其部分观点
B. 大致了解一些
C. 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内容
D. 完全没听说过
20. 您是否希望加强思想政治和美学理论方面的学习?
A. 非常希望,认为这很重要
B. 有点希望,可以作为补充
C. 无所谓,可有可无
D. 不希望,觉得没必要或可能是一种束缚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