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1 空间和材料/设备的适宜性
1.1幼儿能够使用班级内的材料和设备。
1.2教师提供支持,以促进幼儿接近并使用班级的空间、材料和设备。
1.3 教师调整环境以满足幼儿的个别化需求。
1.4 教师提供支持,以促进幼儿独立接近并使用班级的空间、材料和设备。
项目2 成员权利
2.1 幼儿与同伴一起参与活动和常规。
2.2 在自主游戏时间内,幼儿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类型。
2.3幼儿有平等的机会承担班级责任(如,收拾玩具,成为当天小助手,所有幼儿都认为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份子)
2.4在班级内呈现一些用积极的方式描述和反应个体差异的图书、材料和视觉图片(如:有不同优点和需求的幼儿或教师的照片,关于幼儿多样化学习方式和情感需求的故事,面部表情的视觉图片展示)
2.5 同伴的行为、态度和反应表现出理解和尊重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
2.6通过社会互动、提供反馈和教学支持等方式认同幼儿之间的优点和缺点。
项目3 安置形式
3.1 安置形式涵盖集体活动与个别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3.2 在当前安置形式下,幼儿能够积极参与至少70%的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体活动与个别化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3.3 可根据幼儿的进展及时调整安置形式,如从资源教室过渡到普通班级。
3.4 安置形式的调整基于对幼儿发展水平和需求的全面评估,且调整后的一个月内采取辅助措施帮助幼儿进行环境适应。
项目4 家园合作
4.1 幼儿园有关于融合教育的书面政策可以与家长分享。
4.2 幼儿园有书面工具或程序用来与家长沟通有关家庭的担忧、优先考虑的事项和幼儿的需求等信息。
4.3 幼儿园鼓励教师与家长就各种问题、家庭担忧优先事项以及儿童需求进行日常的、双向的沟通(例如入园离园时的沟通)。
4.4 幼儿园要求家庭提供有关幼儿评估结果的复印件以及其他与幼儿相关的信息(如之前的评估;关于儿童的兴趣、需求和优点的信息)。
4.5 鼓励教师参与教师一一家长会议,讨论并制定幼儿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项目5 支持保障
5.1 学校已制定并正式发布了书面的融合教育实施政策与方案。
5.2 学校为融合教育设立了专项年度预算,经费充足,能确保特殊需求儿童获得所需的教学材料、辅助技术设备等。
5.3 建立了常态化的融合教育质量内部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审查融合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并留有清晰的记录。
5.4 学校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渠道,能有效收集教职工、家长对融合教育工作的反馈与建议,并及时予以回应和调整。
5.5 学校制定了向资源教师、特教教师及融合班级普通班教师倾斜的具体支持政策(如:合理减少额定课时量、提供专项岗位津贴、在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等),认可其额外付出并保障工作积极性。
5.6 与康复专业机构或人员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保持干预目标与策略的一致性。
5.7 根据幼儿特点和需求,有计划地为教师及管理人员提供系统的融合教育专业培训,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工作坊或学历深造。
项目6 教师介入
6.1教师为一日活动制定计划。
6.2 教师鼓励幼儿之间的同伴互动行为(如,教师鼓励独自玩耍的幼儿加入同伴游戏,表扬两名幼儿共同看一本书的行为,向幼儿推荐合作性游戏)。
6.3 教师采取鹰架策略帮助幼儿维持同伴互动鹰架策略包括:1)通过做示范或提示帮助幼儿发起社会互动或回应同伴发起的活动(教师为幼儿做示范如何向同伴请求得到玩具并作出回应)2)环境的安排(有意安排两个幼儿参与一项活动)3)鼓励其他同伴参与支持在社会互动方面有困难的幼儿(例如:教师鼓励同伴邀请独自玩耍的幼儿参与自己的游戏,教师向同伴展示如何为另一个幼儿做示范。)4)使用视觉支持。
6.4 教师在介入同伴互动与允许幼儿自发的互动之间取得平衡。(如,教师要避免打断幼儿之间的对话,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游戏,在需要时提供帮助促进同伴互动)
项目7 游戏指导
7.1 教师注意幼儿在自主选择的游戏中的参与情况,并在需要时给予适宜的指导(如,教师帮助四处走动的幼儿选择一个游戏区角)。
7.2 教师提供支持帮助幼儿做出选择并表达自己的选择(例如,用图片符号帮助幼儿选择游戏)
7.3 教师采取个别化的策略支持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个别化策略包括:1)言语/非言语的提示2)做示范3)做出评论/提问问题4)同伴支持策略5)辅助技术与视觉支持。
7.4 教师是否提供支持,以扩展幼儿的游戏技能水平。
项目8 冲突解决
8.1 教师采取预防策略以防止幼儿有害行为的发生(前事控制)。
8.2 教师通过干预以阻止同伴对班级内幼儿的欺负和嘲笑。
8.3 教师对活动有一些基本的规则要求和期望,以鼓励安全和适当的行为。
8.4 教师倾听并认同每个幼儿的观点,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幼儿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借助情绪图片表达感受,帮助幼儿描述冲突事件并认真倾听)。
8.5 解决同伴冲突的干预重点是帮助幼儿选择代替的、更适合的方式与同伴互动,而不是专注于幼儿不应该做的事情。
8.6 清晰的规则要求和行为期望被一致的应用并传达给幼儿。
8.7 教师帮助幼儿就同伴冲突事件进行协商,找到互相尊重、解决问题的办法。
项目9 目标监测
9.1 幼儿园有专门的适合学龄前儿童使用的发育筛查工具。
9.2 幼儿园有检测系统用来评估幼儿在完成个别化目标方面的进展;(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日常记录关于幼儿进步的信息、教师制定的检核表、观察笔记)。
9.3 教师可获得每个幼儿现有的IEP,并用来指导教学。
9.4 教师至少每周收集一次进度监测信息(例如每日日志、每周教师会议记录、观察笔记)。
9.5 包括主班教师在内的团体会议至少每月举行一次,以讨论个别幼儿的学习和进步。
项目10 师幼互动
10.1 教师与幼儿之间有积极的、持续的社会互动(如,教师提出问题,倾听幼儿的回答,并进行解释以维持对话)。
10.2 教师对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给予高度回应(如:教师与刚有弟弟妹妹的幼儿一起讨论婴儿的出生,教师能够认同幼儿的情绪;教师对幼儿谈论的家庭旅行感兴趣)。
10.3 与个别幼儿进行更具挑战性的社会互动时(如,破坏性行为、挑战性行为),教师保持敏感、非威胁的语气。
10.4 教师采用视觉支持以及其他的班级资源来支持幼儿的情感需求。(如,墙上张贴有面部表情的图片班级内有促进情绪发展的图书、玩偶,设立独处空间)。
11.1 教师了解幼儿所沟通的信息,并且及时回应幼儿发起的会话。
11.2 教师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调整沟通方式(如,向幼儿说一些他们能够理解的语句,避免对言语发展迟缓的幼儿说复杂的句子)。
11.3 教师采取一些策略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例如,重复、描述性评论、提示、做示范、扩展、提问开放性问题)。
11.4 教师通过做示范、模仿、限制材料获职、运用代替性沟通方式(使用图片符号做出请求)等策略支持幼儿的沟通。
11.5 教师采用视觉支持、图书和班级资源来支持社会性沟通(例如,社交故事,有社会沟通行为的便携式图片、可视化沟通规则,图书)。
项目12 集体活动的适宜性
12.1幼儿能够与同伴一起参与集体教学活动和小组活动(避免将幼儿排除在集体活动之外或任由幼儿在班内来回走动)。
12.2 教师嵌入具体的策略支持幼儿的个别化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安排幼儿坐在前排,注意幼儿的参与情况,使用频繁的提示和重复)。
12.3 教师调整活动材料和目标并以支持的方式鼓励幼儿参与。
调整包括:1)调整材料和设备(视觉支持,适宜的教具)2)调整目标和分组(要求画形状时,个别幼儿的目标时临基一个圆圈)3)教学支持(提供手把手地帮助,为幼儿做示范如何参与活动,改变提示方式,重复教学)。
12.4 教师注意幼儿的参与情况,随机调整教学并提供行为支持以满足幼儿的个别化需求。
项目13 活动转换
13.1 教师采取措施促进活动和常规之间平稳转移(例如,播放儿歌表示活动的开始和结束,轻声提醒个别幼儿下一步要做什么,告诉全班幼儿下一个活动是什么,教师耐心的帮助个别幼儿整理玩具)。
13.2 教师在班级内根据幼儿的视线水平张贴图片时间表(视觉支持)。
13.3 教师采取个别化策略支持活动转换有困难的幼儿(如,教师注意到幼儿在整理玩具方面有困难,采取一日活动的时间流程图来帮助幼儿进行活动转换)。
13.4 教师相互合作,灵活调整自身角色,制定计划促进活动平稳转换(如,一位教师帮助幼儿整理玩具,另一位教师负责摆放桌子或带领其他幼儿如厕)。
项目14 提供反馈
14.1 教师对幼儿的正向行为(安静地等待)、发展和学习(合作完成一项任务)提供积极的反馈。
14.2 教师采取不同的反馈类型(如及时反馈、积极强化)来支持重要目标的达成。
14.3 提供过程性反馈,教师经常表扬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而不是最终的学习结果,并在提供反馈时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我看到你正在努力与某某幼儿一起搭建城堡,它变得越来越高”)。
14.4 教师提供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宜的言语和非言语反馈(如击掌、微笑、轻拍背部或者拥抱)。
14.5 教师提供支持性反馈,以调整或者改变幼儿不好的行为,反馈的重点是所期望的反应行为(避免简单地陈述幼儿做了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
项目15 社会性发展
15.1 对比入学时,幼儿社交主动性有所提升,例如在在自由游戏/结构化活动中能够主动发起恰当社交互动(语言/非语言)。
15.2 对比入学时,幼儿社会规则理解与执行的独立性提升,例如在遵守关键教室常规(如轮流、等待、分享)时,所需成人提示等级逐渐降低。
15.3 对比入学时,幼儿同伴互动质量提升,与同伴进行有来有往的双向互动的平均时长/次数均有提升。
15.4 对比入学时,幼儿泛化能力提升,在不同情境(不同活动、不同同伴)中,稳定表现出习得的社交技能(如打招呼、请求)。
项目16 认知发展
16.1 对比入学时,幼儿在适合其能力的结构化活动中,独立专注时长提升,维持目标任务的稳定性有所提升。
16.2 掌握基本问题解决策略,能将教师引导下习得的特定问题解决策略(如求助、尝试新方法),应用于新遇到的类似困难情境。
16.3 学年IEP认知目标达成度较高。
16.4 兴趣发展较为充分,能在教师引导下,将其兴趣迁移或融入到其他学习活动或社交互动中。
项目17 身体发展
17.1 对比入学时,精细动作技能进步与活动参与程度大幅度提升。
17.2 对比入学时,参与适应性体育/感统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时间大幅度提升。
17.3 对比入学时,在进食、穿衣、如厕等环节中,需成人辅助的步骤数量/时间减少。
17.4 在日常活动中,对身体感觉刺激的反应是否趋向于适应性,减少显著的过度敏感(如:强烈抗拒触碰某些材质、害怕双脚离地)或过度寻求(如:不停旋转、过度用力碰撞)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