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公民(武职-视频组-课前)

问卷分为5个部分:1. 基本信息(11题)、2. AI素养(23题)、3. 可持续态度(19题),4. 批判思维(16题),5. 开放式问题(5题),总共74题。
感谢您的参与!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6题
(备注信息,此题不用回答)
1-1.性别
1-2. 年龄
请填写您的年龄:
1-3. 居住地
1-4. 民族
1-5. 学历
1-6. 年级
1-7. 家庭经济水平
1-8. 每日平均上网时长 (小时/天)
1-9. 人工智能工具(如豆包,Deepseek,抖音AI功能等)使用频率
1-10. 您是否学习过或接触过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课程/或活动?
1-11. 您是否学习过或接触过“批判性思维”相关的课程/或活动?
批判性思维:指在面对信息或观点时,能够进行分析、质疑、比较和判断,而不是盲目接受。它强调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第二部分:AI素养-23题   (备注信息,此题不用回答)

请使用5分表示您对以下陈述的认同程度:
1 分 - 非常不同意(从不如此)
2 分 - 不同意(很少如此)
3 分 - 一般(有时如此)
4 分 - 同意(大多数时候如此)
5 分 - 非常同意(每次都如此)
2-1. 在日常生活中,我能够熟练且高效地运用人工智能应用,使事务处理更加轻松便捷。
2-2. 在日常生活中,我能与人工智能高效交流与协作,以取得有意义的成果。
2-3. 我了解“人工智能”这一主题的核心概念。
2-4. 我知道人工智能的定义。
2-5. 我能评估使用AI的局限性和潜在机遇。
2-6. 我能分析使用人工智能带来的优势和弊端。
2-7. 我能设想AI的新应用场景。
2-8. 我能展望AI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
2-9. 我能判断自己是否正在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
2-10. 我能区分使用人工智能的产品(包括设备和应用程序)与不使用人工智能的产品。
2-11. 我能辨别自己是在与AI互动,还是在与“真人”交流。
2-12. 我能衡量使用AI对社会造成的后果。
2-13. 在决定是否使用AI提供的数据时,我会考虑伦理因素。
2-14. 我能分析基于AI的应用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2-15. 在运用AI遇到困难时,我能充分信赖自己的技术能力。
2-16. 我能够独立妥善处理涉及人工智能的大部分问题。
2-17. 即使面对复杂困难的AI任务,我通常也能出色完成。
2-18. 我能紧跟AI应用领域的最新发展。
2-19. 我不会让AI影响我的日常决策。
2-20. 我能识别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的不准确或虚构部分。
2-21. 在使用AI处理日常事务时,我能控制自己的沮丧或焦虑情绪。
2-22. 当与AI的日常交互让我感到挫败或不安时,我能够妥善应对。
2-23. 即便因日常使用人工智能而感到兴奋,我也能保持克制。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态度评估量表-19题
(备注信息,此题不用回答)
3-1. 人类对环境的干预常常导致灾难性后果。
3-2. 环境保护与人们的生活质量直接相关。
3-3. 应不惜以牺牲工业化农业生产为代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3-4. 环境保护比工业增长更重要。
3-5. 政府经济政策应当扩大可持续生产规模,即便需要增加财政投入。
3-6. 人们应当为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经济差距作出更多贡献。
3-7. 政府经济政策应促进公平贸易。
3-8. 若某国浪费自然资源,政府经济政策应当干预。
3-9. 减少世界的贫困与饥饿问题,比提高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福祉更为重要。
3-10. 每个国家都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3-11. 社会应进一步促进男女机会平等。
3-12. 文化交融有助于促进创造力与相互理解。
3-13. 社会应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
3-14. 社会应对个人和家庭福祉承担责任。
3-15. 大学教师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3-16. 大学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外,还应培养前瞻性思维。
3-17. 大学教师应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3-18. 大学教师应建立本土与全球议题的联系。
3-19. 大学教师应培养批判思维而非单纯讲授。
第四部分:批判思维-16题   (备注信息,此题不用回答)
4-1. 我寻求了解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解释。
4-2. 我能轻松根据信息质量对论点分类。
4-3. 我会通过可靠来源验证批判性信息的有效性。
4-4. 我能快速分析论点的逻辑结构,理解其结论的形成过程。
4-5. 我会结合具体情境,评估观点的相关性。
4-6. 即使不认同,我也能理性理解相反的论点。
4-7. 我能准确提炼文本或论点的核心观点。
4-8. 我会引用可靠的证据和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证。
4-9. 我能敏锐识别论述中的逻辑不一致性。
4-10. 我认为结论应严格基于论据的逻辑推演。
4-11. 我能清晰辨析文本中多个观点之间的关联。
4-12. 我能客观理解同一议题的对立立场。
4-13. 我能分析信息被呈现的潜在意图或目的。
4-14. 在形成观点前,我会充分考察不同视角。
4-15. 我能在辩论中有效运用逻辑推理与批判性分析。
4-16. 我会综合多方观点,审慎评估某一主张的可信度。
5. 开放式问题
问题1:您使用AI工具做什么?
问题2:你通过什么方式最好地学习AI技能?
问题3: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优势?
问题4: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提升你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理解方面的优势?
问题5:你认为未来课堂是否应更多地使用AI工具(如豆包,Deepseek,抖音AI功能等)?如何使用?
感谢您的参与!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