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院感防控知识考核试卷
此试卷只有一次答题机会,70分及格。
您的姓名:
您的科室:
糖尿病科
脾胃病科
老年病科
心肺病科
针灸科
康复科
理疗科
消毒供应室
心电超声科
治未病科
门诊部
急诊科
重症医学科
药剂科
放射科
检验科
五官科
手术室
外科
妇科
肛肠科
一、单项选择题
1.手卫生的定义是:()
A.为医务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B.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C.医务人员用速千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D.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2.下面有关WH0提出的“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正确的是 ()
A.清洁(无菌)操作前.清洁(无菌)操作后.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
B.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环境前.接触患者环境后
C.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暴露于患者体液风险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D.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
E.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
3.下列情况时医务人员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清洁无菌操作前。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C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接触患者前。
D接触患者前后。
4.医务人员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应进行洗手()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污染时
B.接触患者前。
C.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D.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5.《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对卫生手消毒效果监测标准 ()
A ≤10cfu/cm2
B ≤5cfu/cm2
C ≤15cfu/cm2
D ≤8cfu/cm2
6.《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对外科手消毒效果监测标准()
A ≤10cfu/cm2
B ≤5cfu/cm2
C ≤15cfu/cm2
D ≤8cfu/cm2
7.《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医护人员洗手揉搓双手的时间至少 ()。
A.不少于5~10秒钟
B.不少于10~15秒钟
C.不少于15秒钟
D.不少于20~25秒钟
8.标准防护的定义()
A.标准预防是指认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不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B.标准预防是指认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C.标准预防是指认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D.标准预防是指认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指()
A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 48h 后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 48h 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B指开始机械通气24h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在机械通气后发生的一种医源性细菌性肺炎。
C指开始机械通气48h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在机械通气后发生的一种病源性细菌性肺炎。
D指开始机械通气36h后出现的肺实质感染,在机械通气后发生的一种病源性细菌性肺炎。
10.普通病区地巾在清洗干净后应采用下列哪种浓度的有效氯消毒剂浸泡。()
A.500 mg/L含氯消毒剂
B.1000 mg/L含氯消毒剂
C.1500 mg/L 含氯消毒剂
D.250 mg/L含氯消毒剂
11、胃腔病原菌是引起气管插管患者发生VAP的病原菌重要来源,接受机械通气患者采取()。
A平卧位
B半卧位
C坐位
D侧卧位
12.针具开封未用完应放于无菌盘内存放,超过()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A8小时
B6小时
C4小时
D2小时
13.灭菌物品(棉球、纱布、棉签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超过()小时,建议使用小包装。
A8小时
B6小时
C2小时
D24小时
14.无菌镊罐、持物钳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超过()小时。
A8小时
B6小时
C4小时
D24小时
15、接触隔离标识颜色()
A蓝色
B黄色
C粉色
D红色
二、多项选择题
1.手卫生包括 ()
A 洗手
B 卫生手消毒
C 外科手消毒
D 消毒剂泡手
E 手消毒剂使用
2.下列情况医务人员应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A. 接触患者前。
B.清洁.无菌操作前,包括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C. 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包括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D. 接触患者后。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包括接触患者周围的医疗相关器械.用具等物体表面后。
3.标准防护的措施有哪些?()
A.洗手或手消毒。
B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根据可能发生的风险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
C.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D.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E.安全注射。
F.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标准防护的基本特点()
A.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B.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C.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D.只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5.手术中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A保证手术室门关闭,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B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C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
D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E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避免形成死腔。
F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G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H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6.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的处置程序包括哪些? ()
A.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
B.向科室负责人及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C.根据感染源种类及暴露的程度,进行相关抗原抗体检测
D.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并定期追踪随访
E.立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7.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包括:()
A.一挤: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推着积压,禁止局部挤压
B.二冲:用肥皂液或流动水冲洗10-15分钟
C.三消毒:75%乙醇或者0.5%碘伏消毒。
D.四上报:报科主任护士长.报院感科,定期追踪。
8.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A积极防治易引起皮肤改变或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等。
B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
C选择适宜的时机和方式进行术前皮肤准备。
D保持正常皮肤清洁。
E增强抵抗力。
F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G无菌物品一人一用一灭菌,消毒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
9.置管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A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B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效期、外包装完整性。
C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D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E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10.置管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A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B.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
C.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D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E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确认尿管固定稳妥。
F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
11.医疗废物分为以下几类 ()
A.感染性废物
B.病理性废物
C.损伤性废物
D.药物性废物
E.化学性废物
12.微创类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防控要点()
A微创治疗参照门诊手术管理,在门诊手术室进行,并符合门诊手术室的管理要求。
B若不能在门诊手术室进行,应设置独立的微创治疗室,不应与其他用途的治疗室共用。
C微创手术参观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人数不应超过5人。
D教育患者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建议其微创治疗前沐浴。
E检查诊疗器械、微创针具、埋线器具等物品的包装完整无破损,在有效期限内。无菌包装开启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F严格执行手卫生,在门诊手术室应外科手消毒。
G医务人员应当戴工作帽、外科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施治部位应铺大小适宜的无菌单。
13.多重耐药菌(MDRO)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包括:()
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C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D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
E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
F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14.多重耐药防控措施()。
A正确安置患者:①重点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单间隔离。②其他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首选单间隔离,受条件限制不能单间隔离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1.1m,并且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③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限制人员出入。
B隔离标识清楚:在住院患者一览表、床单元、病历牌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做好消毒及防护。
C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中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D诊疗护理原则: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耐药菌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E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F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尽量固定专用,不能专用时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G病房内的物体表面、仪器表面、地面应每日进行清洁与消毒,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清洁消毒≥2次/日。当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H正确处置医疗废物,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
I标本运送:密闭容器运送。
J解除隔离时间: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应隔离至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即可解除隔离;对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还需在连续两次(每次间隔>24h) 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15.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何处理? ()
A 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B 出现或者疑似有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C 仅用清水擦拭
D 使用消毒湿巾擦拭
E 没必要处理
三、判断题
1 .加强安全注射知识宣传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安全注射的意识、知识和技能;面向医务人员普及安全注射常识()
A.正确
B.错误
2.当锐器盒有二分之一已装满时,将其关严并密封处理,立即更换。()
A.正确
B.错误
3.临床护理操作中,双手回套针帽是不正确的,易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针刺伤)。()
A.正确
B.错误
4.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体液(血液、组织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排泄物、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均可能含有病原体的原因,针对医院患者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A正确
B错误
5.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属于医院感染。()
A正确
B错误
6.针具开封未用完应放于无菌盘内存放,超过4小时可以继续使用()
A正确
B错误
7.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V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径,严格执行洗手规则是预防VAP的基本措施()
A正确
B错误
8.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即可临床诊断为感染性腹泻。()
A.正确
B.错误
9.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1)发热。(2)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3)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即可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
A.正确
B.错误
10.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即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即可临床诊断为泌尿道感染。()
A.正确
B.错误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