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创视角下产学研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研究
1. 您所在的组织类型是?
A 高校/科研机构
B 企业
C 政府及事业单位
D 其他
2. 您所在组织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年限是?
A 1年以内
B 1-3年
C 3-5年
D 5年以上
3. 您所在主体涉及的行业领域:
A. 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
B. 高端装备制造
C. 生物医药
D. 新材料
E. 新能源
F. 其他(请注明:)
4. 您在组织中主要负责的工作领域与产学研合作的关联程度?
A 核心相关(如研发、项目管理)
B 部分相关(如技术转化、市场对接)
C 较少相关
D 不相关
5. 您所在组织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A 联合研发项目
B 共建研发平台/实验室
C 技术转让/许可
D 人才联合培养(如实习、定向就业)
E 共建产业学院/研究院
F 咨询服务
G 其他
6. 在产学研合作中,您所在组织最关注的价值目标是什么?
A 技术创新突破
B 科研成果转化
C 人才培养与引进
D 市场拓展与品牌提升
E 政策支持获取
F 降低研发成本
G 提升行业影响力
7. 您认为产学研融合对提升新质生产力(如技术创新效率、产业升级速度等)的整体作用程度如何?
A 作用显著
B 作用一般
C 作用较小
D 无作用
E 不清楚
8.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哪些主体的参与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最为关键?
A 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技术与人才)
B 企业(提供资金与市场需求)
C 政府(提供政策与资源协调)
D 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提供对接与服务)
9. 您认为当前产学研合作中,哪些资源要素的共创共享对新质生产力提升最重要?
A 技术知识(专利、成果、方法)
B 人才资源(科研人员、技术骨干、学生)
C 资金投入(研发经费、风险投资)
D 实验设备与基础设施
E 市场信息与渠道
F 政策与行业标准
10. 请您对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共享与技术转移效率”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很不满意
1
2
3
4
5
很满意
11. 请根据您所在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情况,对以下表述进行评分(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
1
2
3
4
5
高校/科研院所能主动分享核心技术成果,为合作提供知识支撑。
企业能清晰提出市场需求与技术痛点,引导合作方向。
合作三方(或两方)会共同投入资金、人才、设备等资源。
合作过程中会通过定期沟通、联合研发等方式协同解决问题。
合作成果(如专利、产品、技术方案)能体现三方(或两方)的共同价值诉求。
12. 技术创新维度 请根据实际感受,对以下表述进行评分(1=完全无影响,2=影响较小,3=一般,4=影响较大,5=影响极大):
1
2
3
4
5
产学研融合推动了所在领域的原始创新(如基础研究突破)。
产学研融合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商业化应用。
产学研融合提升了技术迭代速度,增强了技术竞争力。
13. 要素配置维度 请根据实际感受,对以下表述进行评分(1=完全无影响,2=影响较小,3=一般,4=影响较大,5=影响极大):
1
2
3
4
5
产学研融合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向企业流动(如兼职、创业)。
产学研融合引导了资金向关键技术研发领域聚集。
产学研融合实现了科研设备、实验室等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
14. 产业升级维度 请根据实际感受,对以下表述进行评分(1=完全无影响,2=影响较小,3=一般,4=影响较大,5=影响极大):
1
2
3
4
5
产学研融合助力所在企业开发了满足新需求的新产品/服务。
产学研融合推动了所在行业的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
产学研融合提升了所在区域/行业的整体创新产业生态活力。
15. 请对产学研合作中以下机制的完善程度进行评价
1
2
3
4
5
利益分配机制
风险共担机制
沟通协调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16. 您认为当前产学研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可多选):
A. 三方目标不一致(如高校重学术、企业重效益)
B. 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如成果转化收益分配)
C. 沟通协作效率低(如信息不对称、流程繁琐)
D. 政策支持不足(如资金补贴、知识产权保护)
E. 人才供需不匹配(如高校培养人才不符合企业需求)
F. 其他(请注明:)
17. 您认为未来产学研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最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或加强?(开放性问题)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