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老师,您好!我们在做一个关于隐喻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旨在了解隐喻在这本教材中的运用情况。为保证此次研究的真实性, 恳请您花费几分钟填写一下问卷。此问卷仅用于学术研究,不会涉及您的隐私, 请您放心填写。非常感谢您的填写。谢谢!
1.您目前主要任教的年级是?【单选题】
A.高一
B.高二
C.高三
2.您的教龄是?【单选题】
A.5年及以下
B. 6-10年
C.11-20年
D.20年以上
3.您了解隐喻吗?【单选题】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一般了解
D.不是很了解
E.完全不了解
4.根据您的理解,您认为隐喻的概念是什么?
A.隐喻是一种高级的修辞手法,主要指“A是B”的句式
B.隐喻是一种解释的工具,用熟悉、具体的事物来理解陌生抽象的事物
C.隐喻的概念比较广泛,类比、象征等凡是有助于帮助我们解释和认识另一种事物的思维方式、认知现象都属于隐喻
D.我不太确定如何清晰界定教学中的隐喻,经常与其他方法混用
5.您认为下列那一项表述运用了隐喻?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C.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D.建设文化强国,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
E.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6.您如何理解隐喻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的作用?
A.将高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B.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C.连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降低理解门槛
D.培养学生跨学科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E.深化对哲学思想文化内涵的体会
F.其他
7.总体而言,您对在教学中主动运用隐喻这一做法持何种态度? 【单选题】
A.非常积极,是必备的教学策略
B.比较积极,是有效的辅助手段
C.中立,视具体情况而定
D.不太积极,担心产生误导
E.完全否定,应避免使用
8.隐喻会出现在您讲《哲学与文化》的课堂上吗?【单选题】
A.很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符合
D.不太符合
E.不符合
9.您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运用隐喻,学生的反响如何?【单选题】
A.非常热烈
B.比较热烈
C.反响平平
D.不感兴趣
10.您能够识别且解读《哲学与文化》教材中的隐喻吗?【单选题】
A.完全可以,而且能够解读
B.大部分可以识别,且能够解读识别的隐喻
C.可以识别,但有的不能完全解读
D.不能识别,不会解读
11.您在备课时,会有意识地设计或寻找隐喻来讲解知识点吗? 【单选题】
A.总是如此
B.经常如此
C.偶尔如此
D.很少如此
E.从未如此
12.您通常从哪些渠道获取或灵感启发设计教学隐喻?
A.教材与教参中的经典案例
B.学术著作、哲学原著
C.日常生活观察(自然、社会现象)
D.文学作品、寓言故事、影视作品
E.其他学科(如语文、物理、历史)
F.同行交流与分享
G.其他
13.您经常会在教学那些环节使用隐喻?
A.教学导入环节
B.知识讲授环节
C.知识应用环节
D.情感升华环节
E.课后辅导环节
14.根据您的观察,恰当地运用隐喻对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何影响? 【单选题】
A.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B.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C.效果一般
D.几乎没有影响
E.有时会产生误解
15.除了教材隐喻,您会根据教学实际,创造一些新的隐喻吗?【单选题】
A.很符合
B.比较符合
C.一般符合
D.不太符合
E.不符合
16.在运用隐喻时,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或困惑是什么?
A.难以找到既准确又生动的隐喻
B.担心隐喻简化或扭曲了哲学概念的严谨性
C.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难以产生共鸣
D.隐喻的解释本身需要更多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E.对隐喻的理解还不到位,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F.创造新隐喻的难度大,难以胜任
17.您认为思政课教学语言重要吗?【单选题】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重要
D.不重要
18.您会借助隐喻,尝试着形成独特的思政课话语体系吗?【单选题】
A.会
B.不会
19.您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支持以更好地运用隐喻教学?
A.系统性的隐喻教学案例库资源共享
B.围绕此主题的专项教研工作坊或观摩课
C.关于隐喻认知理论的专业讲座与指导
D.与同行教师更多交流探讨的机会
E.其他
20. 20.对于在《哲学与文化》教学中推广和深化隐喻运用,您还有何其他意见或建议?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题】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