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驻村干部嵌入乡村治理研究调查问卷(青年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使用)
一、基本信息(请在对应选项后打 “√” 或填写)
1.您的身份:
青年驻村干部(选调生)
村党组织书记 / 副书记
村委会主任 / 副主任
其他村两委成员
2.您的性别:
男
女
3.您的年龄:
20-25 岁
26-30 岁
31-35 岁
36 岁以上(仅村两委干部可选)
4.您的文化程度:
本科
硕士及以上
大专及以下(仅村两委干部可选)
5.青年驻村干部驻村时长(仅驻村干部填写):
不足 1 年
1-2 年
2 年以上
二、青年驻村干部嵌入实践情况
6.您认为当前青年驻村干部的任期设置是否匹配本村治理需求(如产业培育、组织建设)?
非常匹配(能完成长期任务)
基本匹配(能完成主要任务)
不太匹配(任务未完成需交接)
完全不匹配(短期难以见效)
7.您认为当前青年驻村干部的考核指标(如民生改善、产业增收、组织建设)是否合理?
非常合理(全面、贴合实际)
基本合理(重点突出、略有偏差)
不太合理(重量化轻质性、脱离村情)
完全不合理(指标僵化、难以落实)
8.派出单位(如区委组织部、区文旅局)对青年驻村干部的资源支持(资金、项目、技术)是否充足?
非常充足(能满足本村需求)
基本充足(能满足部分需求)
不太充足(需求缺口较大)
完全不充足(无实质支持)
9.青年驻村干部在强化本村党组织活力(如发展年轻党员、组织主题党日)方面的作用如何?
非常大(党员队伍年轻化、活动频次 / 质量提升)
较大(发展了党员、活动有改进)
一般(无明显变化)
没作用(未参与党建工作)
10.青年驻村干部与村两委的协作模式(如分工、议事)是否顺畅?
非常顺畅(分工明确、定期议事)
基本顺畅(偶有分歧、能协调)
不太顺畅(分工模糊、分歧较多)
完全不顺畅(难以协作)
11.青年驻村干部是否推动建立过新型治理组织(如乡贤调解会、村民议事小组)?
推动过(已运行、效果较好)
推动过(已建立、效果一般)
未推动过
尝试过但未成功
12.青年驻村干部与本村乡贤、致富带头人的协作频率:
每月 1-2 次(能链接资源、推动合作)
每季度 1-2 次(有联系、偶有合作)
半年 1 次(仅认识、无合作)
从未协作
13.青年驻村干部是否成功为本村引入外部资源(如企业投资、高校技术、社会捐赠)?
多次引入(资源落地见效)
偶尔引入(资源落地效果一般)
未引入(尝试过但失败)
未尝试引入
14.本村村民对青年驻村干部的信任度(如主动反馈诉求、参与其推动的项目):
非常高(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较高(部分参与、基本配合)
一般(被动参与、配合度低)
非常低(不参与、不配合)
15.青年驻村干部是否将现代治理理念(如法治、数字化)转化为村民易懂的 “乡土话语”(如方言、案例)?
经常转化(村民易理解)
偶尔转化(部分村民理解)
很少转化(依赖书面政策)
未转化(村民难以理解)
16.青年驻村干部推动的 “法治乡村” 建设(如村规民约法治升级、法治宣传)是否落地?
完全落地(有制度、有活动、有效果)
部分落地(有制度 / 活动、效果一般)
未落地(仅出台制度、无实践)
未推动
17.青年驻村干部是否帮助村两委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如线上政务、数据填报)?
非常大(村两委能独立操作)
较大(村两委能基本操作)
一般(需驻村干部协助)
没作用(未开展数字化培训)
三、嵌入过程中的困境与挑战
18.青年驻村干部在嵌入本村治理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可多选):
制度性障碍(任期短、考核僵化)
资源不足(资金、项目、技术缺口)
文化融合难(方言、习俗差异)
村民参与度低(被动配合、不愿参与)
村两委协作弱(分工模糊、理念分歧)
19.青年驻村干部在推动 “法治理念” 嵌入时是否面临阻力(如村民更认 “人情” 不认 “法理”)?
非常大阻力(矛盾调解需依赖乡贤)
较大阻力(部分矛盾需妥协)
较小阻力(多数村民接受法治)
无阻力(村民认同法治)
20.青年驻村干部是否存在 “能动性悖论”(如想推动创新但受限于村情 / 政策)?
经常存在(创新想法难以落地)
偶尔存在(部分想法落地)
很少存在(能推动多数创新)
不存在(无创新想法)
四、能力提升与建议
21.青年驻村干部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可多选):
乡土文化适应能力(方言、习俗理解)
资源整合能力(对接企业、部门)
矛盾调解能力(情理法结合)
产业规划能力(贴合村情、可持续)
22.您认为如何优化青年驻村干部嵌入机制?(可简要填写)
23.您对本村未来治理中青年驻村干部的角色定位有何建议?(可简要填写)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