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
(一)基本信息
1. 您的性别
男
女
其他
2. 您所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专科1年级
专科2年级
专科3年级
3. 您的学科类别
文学类
理学类
工学类
医学类
经济学类
管理学类
艺术类
农学类
法学类
教育学类
其他
4. 您的生源地
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新一线城市(杭州、成都、武汉、重庆等)
二线城市
三线城市
县城
乡镇
农村
5. 您是否为独生子女
是
否
6. 您是否为学生干部(班委、学生会、社团负责人等)
是(现任)
是(曾任)
否
7. 大学所在城市层级
一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三线及以下城市
(二)劳动认知
8. 您对"劳动"的定义更倾向于以下哪种理解?
体力劳动(务农、建筑、服务、家务等)
脑力劳动(科研、设计、管理、策划等)
志愿服务、公益活动
个人生活劳动(整理、烹饪、维修等)
专业相关实践(实习、实验、项目研发等)
新型劳动(数字兼职、自媒体运营、线上服务等)
9. 您认为劳动的核心价值在于?
获取经济报酬,改善生活质量
提升个人能力(实践、沟通、解决问题等)
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
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
培养责任感、耐心等优秀品格
丰富人生体验,避免生活空虚
10. 您如何看待"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这一观点?
完全认同,脑力劳动更高级、回报更高
部分认同,脑力劳动对知识要求高,更具竞争力
中立,两者只是分工不同,无高低之分
部分反对,体力劳动是基础,更不可或缺
完全反对,两者价值平等,都应被尊重
11. 您认为"劳动最光荣""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当代是否仍有现实意义?
非常有意义,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应大力倡导
有意义,能引导积极价值观,值得认同
一般,时代变化,部分场景已不适用
意义不大,更多是口号,实际践行者少
无意义,不符合当下"高效便捷"的生活需求
12. 您对"新型劳动"(如短视频剪辑、线上家教、自媒体运营、AI辅助创作等)的价值判断是?
价值很高,是顺应时代的劳动形态,应积极参与
有一定价值,能灵活赚钱或提升技能
价值一般,稳定性差,不算"正经劳动"
价值较低,容易被替代,不值得投入
不了解这类劳动,无法判断
13. 您认为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应该是?
传授基础劳动技能(烹饪、维修、手工等)
树立"劳动无高低"的正确劳动价值观
培养主动劳动的习惯与意识
提升社会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接专业需求,强化专业相关劳动能力
应付政策要求,可有可无
14. 您是否了解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需达到一定学分"的相关政策?
非常了解,清楚具体学分要求与实施方式
了解一些,知道要纳入培养方案,但不清楚细节
不太了解,偶尔从老师/同学处听说
完全不了解,第一次听说
15. 您认为"不劳动也能获得舒适生活"(如"躺平""啃老")的想法是否合理?
非常合理,能选择轻松生活是个人权利
部分合理,若有条件,无需强迫劳动
不合理,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途径
非常不合理,不劳而获会让人丧失能力与斗志
中立,不评价他人选择
(三)劳动习惯
16. 您每周参与个人生活劳动(整理房间、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维修小物件等)的频率?
每天都做(至少1项)
3-5次
1-2次
偶尔做(每月1-2次)
从不做(全部依赖他人或外包,如外卖、保洁)
17. 面对个人生活劳动中的困难(如不会做饭、家电小故障、衣物难清洗),您通常会?
主动查教程/问他人,学习解决方法
尝试解决,失败后再寻求帮助
直接找他人帮忙(室友、家人、维修人员)
花钱请人解决(如家政、维修师傅)
放任不管,等问题自然解决或他人处理
18. 您参与校园集体劳动(班级值日、宿舍卫生打扫、校园公益清扫、活动场地布置等)的态度是?
主动承担,不仅完成自己的任务,还会帮忙他人
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不敷衍、不推诿
消极应付,只做表面工作,能过关即可
尽量逃避,找借口(如生病、有事)不参与
直接拒绝,认为这类劳动无意义
19. 您是否有定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的经历?(如社区服务、支教、环保、大型赛事志愿者等)
经常参与(每月2次及以上)
偶尔参与(每学期2-3次)
很少参与(仅1-2次,多为学校要求)
从未参与,没兴趣
从未参与,想参与但没找到机会
从未参与,没时间
20. 您是否有课外兼职或勤工助学的经历?(如家教、校园岗位、企业兼职、线上兼职等)
有,长期稳定从事(持续6个月以上,如固定家教、校园岗位)
有,短期零散从事(寒暑假、周末,如临时促销、兼职文案)
有过,但已停止(因学业或其他原因)
没有,想尝试但没找到合适机会
没有,不想尝试(觉得影响学习/辛苦/报酬低)
没有,家长反对
21. 您每周用于个人生活劳动的时间大致是?
10小时及以上
5-9小时
2-4小时
1小时及以下
0小时
22. 面对需要团队协作的劳动任务(如小组作业分工、社团活动筹备、实践项目执行),您通常会?
主动承担较繁琐、耗时的任务,带动团队进度
选择自己擅长的任务,高质量完成,为团队贡献价值
等待分配,分配到什么就做什么,不主动争取
尽量选择轻松、简单的任务,避免麻烦
推脱任务,让他人多承担
23. 完成劳动任务后(如做好一顿饭、打扫完房间、完成兼职工作),您对劳动成果的态度是?
很有成就感,会主动分享或记录
感到满足,认为是应得的成果
没什么感觉,只是完成了一件事
觉得辛苦,成果不值得付出的时间
不满意成果,认为自己做得不好
(四)劳动实践与环境影响
24. 您大学期间参与过哪些类型的劳动实践活动?
专业实习/实训(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实习、实验室实验、田野调查等)
校园勤工助学(如图书馆助理、食堂帮工、行政助理、辅导员助理)
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区服务、支教、环保、大型赛事/会议志愿者)
创新创业实践(摆摊、网店运营、创业项目孵化、短视频带货等)
农业劳动(校园农场种植、下乡务农实践、农产品调研等)
技能培训类劳动(手工制作、家电维修、烹饪培训、摄影剪辑等)
新型数字劳动(线上家教、自媒体运营、文案写作、设计兼职等)
未参与过任何劳动实践
25. 您参与上述劳动实践的主要动机是?
提升专业能力/实践技能,为就业做准备
赚取劳动报酬,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丰富简历内容,增加就业竞争力
满足学校学分要求/完成课程任务
培养兴趣爱好,体验不同类型的劳动
响应学校/社会号召,履行社会责任
朋友/同学邀请,一起参与更有动力
其他
26. 您参与劳动实践后,认为最大的收获是?
提升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
获得了经济收入
学会了与人沟通协作
培养了责任感与抗压能力
改变了对劳动的看法,更认同劳动价值
没什么明显收获,只是完成了任务
觉得辛苦,以后不想再参与类似劳动
27. 您认为影响您参与劳动实践的主要障碍是?
时间精力不足(学业/考研/考证/考公压力大)
缺乏合适的劳动机会(信息闭塞、渠道少、匹配度低)
劳动报酬低或无报酬,觉得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个人兴趣不足,觉得劳动枯燥、辛苦
家长不支持(认为学生应以学习为主,劳动会耽误时间)
劳动环境差/安全无保障(如兼职场所不正规、实践条件恶劣)
缺乏相关技能,害怕做不好被批评
担心影响学业成绩/综测排名
其他
28. 您认为家庭环境对您劳动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父母言传身教,经常参与劳动,传递积极劳动态度
父母从小要求做家务,培养劳动习惯与能力
父母过度包办生活,很少让参与劳动
父母灌输"好好学习就行,劳动不重要"的观念
家庭经济条件好,无需通过劳动改善生活,缺乏劳动动力
家庭氛围重视劳动,经常讨论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家庭中长辈(如爷爷奶奶)更重视劳动,影响自己
家庭环境对劳动意识无明显影响
29. 您认为学校在劳动教育与实践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单一(仅理论讲授,无实际操作)
劳动实践活动数量少,类型单一(多为打扫卫生,缺乏专业/创新类)
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不专业)
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低(流于形式,不考核、不计入成绩)
劳动实践活动与专业结合度低,无法提升专业能力
劳动表现与评奖评优、综测无关,缺乏激励机制
劳动实践活动宣传不到位,很多学生不知道
劳动实践活动缺乏安全保障与指导,存在风险
没有不足,学校做得很好
30. 您认为同辈群体(同学、室友、朋友)对您劳动意识的影响是?
身边人积极参与劳动,带动自己也参与
身边人不重视劳动,自己也变得消极
与同学一起参与劳动(如兼职、志愿),更有动力
同学间攀比"不劳动也能轻松生活",影响自己的劳动态度
室友间分工做家务,培养了劳动习惯
同辈群体对劳动意识无明显影响
31. 您认为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部分媒体宣扬"躺平""精致利己",弱化劳动意识
社会对体力劳动/基层劳动者的认可度低,导致"轻视体力劳动"
网络平台提供便捷服务(外卖、保洁、代做),减少个人劳动需求
社会对劳动模范、优秀劳动者的宣传不足,缺乏榜样引导
对创新创业、新型劳动的鼓励政策多,激发劳动热情
部分企业对大学生实践的认可度低,降低参与劳动实践的动力
社会上"拼爹""走捷径"的现象,让部分人觉得"劳动无用"
(五)劳动教育需求与对策建议
32. 您希望高校通过哪些方式加强劳动教育?
增加劳动教育必修课比重,提高学分占比(如纳入通识必修课)
开设多样化劳动技能选修课(烹饪、维修、手工、园艺、数字技能等)
组织常态化劳动实践活动(如"劳动周""校园公益日""专业实践月")
邀请劳动模范、行业能手、创业者进校园开展讲座/经验分享会
建立校企/校地合作劳动实践基地(如企业实习基地、社区服务基地)
将劳动表现(实践时长、参与态度、成果)纳入评奖评优、综合素质评价
搭建劳动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兼职、志愿、实践等劳动机会
配备专业劳动教育师资,提供针对性指导
开展劳动主题竞赛(如技能大赛、创业比赛),激发劳动热情
33. 您认为家庭层面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提升大学生劳动意识?
父母以身作则,展示积极的劳动态度与习惯
不包办子女生活,让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如假期做饭、打扫)
支持子女课外兼职/志愿活动,不干涉合理的劳动选择
与子女沟通劳动经历,肯定劳动价值,引导正确劳动观
分享家庭劳动故事(如父母的工作经历),传递劳动精神
不灌输"学习好就不用劳动"的观念,强调劳动与学习并重
家庭中设置"劳动任务",如一起参与公益、种植等
34. 您认为社会层面可以提供哪些支持来改善大学生劳动意识?
加强对劳动模范、基层劳动者、优秀创业者的宣传,营造"劳动光荣"氛围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安全、优质的劳动实践岗位(实习、兼职、志愿)
完善大学生劳动保障机制(如规范兼职薪资、保障实践安全、维权渠道)
规范"代做""外包"类网络服务,避免过度依赖导致劳动能力退化
通过影视作品、短视频等传递积极劳动价值观,减少"躺平"宣传
企业降低大学生实践门槛,提供更多入门级劳动实践机会
社区开放公益劳动岗位,鼓励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
35. 您认为大学生自身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主动提升劳动意识?
主动学习劳动知识(如劳动政策、技能教程),了解劳动价值
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劳动习惯(如自己做饭、整理房间)
积极参与学校/社会的劳动实践活动,积累经验
主动向劳动模范、身边劳动者学习,树立榜样
克服"怕苦怕累"心理,尝试不同类型的劳动
与同学组队参与劳动实践,互相鼓励
反思自己的劳动态度,及时调整消极想法
36. 您认为当前大学生劳动意识最需要改善的方面是?
纠正"劳动分高低"的错误认知
减少"怕苦怕累"的逃避心理
培养主动劳动的习惯,而非被动应付
提升对体力劳动、基层劳动的认同感
增强劳动实践能力,避免"眼高手低"
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核心观念
其他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