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 课改提升高中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教师卷)
老师您好!本问卷旨在了解 “三新” 课改背景下科学课程教学现状。问卷采用匿名形式,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答,感谢你的支持!
(1)您的教龄:
5 年以下
5-10 年
10-15 年
15 年以上
(2)您教授的科目: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体育
音乐
美术
通用技术
心理
(
(3)您任教的主要年级:(可多选)
高一
高二
高三
(4)您对
“三新”
课改理念(如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实践)的掌握程度:
非常熟悉
比较熟悉
一般
不太熟悉
完全不熟悉
1、您认为新教材中最能体现“科学素养”培养的内容设计是?(可多选)
“探究·实践”类实验活动
“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等栏目
“技术与工程”等与社会应用紧密联系的模块
“复习与提高”中拓展性、开放性的问题
侧重于现实情境的案例导入和问题探讨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使用新教材时,您最常对哪些栏目或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或重点拓展,以深化素养培养?
必做的学生实验,强调探究过程
“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环节
与社会议题(如基因编辑、传染病防治、生态保护)相关的讨论
科学史内容,展示科学本质
较少拓展,主要完成主干知识教学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频率:
每节课都落实
多数课时落实
偶尔落实
很少落实
未关注
4、您在科学教学中采用 “项目式学习(PBL)”“问题解决教学” 等新型模式的情况:
经常使用
偶尔使用
尝试过但效果不佳
未尝试过但计划尝试
不了解
5、您最常采用哪些创新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并培养科学素养?(可多选)
项目式学习(PBL),围绕真实问题展开持续探究
论证式教学,引导学生基于证据进行辩论
社会性科学议题(SSI)讨论(如基因编辑、疫苗伦理)
利用数字化工具(模拟软件、传感器等)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与协作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6、在新教材教学中,您认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目标是?(可多选,限选
3
项)
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关键能力(如语文的“语言运用”、物理的“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学科必备品格(如化学的“严谨求实”、历史的“人文情怀”)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如思政的“政治认同”、地理的“人地协调观”)
衔接高考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推动教学方式转型(如从“讲授式”转向“探究式”)
7、结合您任教的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多个维度中,您课堂教学中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哪个维度?(单选,需结合具体学科填写,示例仅供参考)(示例:若为语文教师,可在选项后补充具体维度,如
“
学科基础维度(如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科基础维度
思维能力维度
实践探究维度
价值观念维度
8、为落实核心素养,您在教学设计时最优先考虑的环节是?(单选)
创设贴合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如历史课的“史料情境”、化学课的“实验情境”)
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探究任务(如语文课的“文本深度解读”、物理课的“问题解决实验”)
选择适配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
制定评估核心素养达成的评价标准(如过程性评价、素养导向的作业)
9、在
“学科基础素养”(如物理的
“物理观念”、语文的
“语言建构”、数学的
“数学抽象”)落实中,您最侧重的是?(单选)
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框架,为素养形成打基础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与学科逻辑(如数学公式的推导逻辑、化学概念的微观本质)
推动知识的迁移运用(如用历史时空观念分析现实问题、用地理区域认知对比不同地区)
10、在
“思维能力素养”(如化学的
“证据推理”、历史的
“历史解释”、生物的
“科学思维”)落实中,您最侧重的是?(单选)
培养学科独特思维方法(如物理的“模型建构”、语文的“辩证思维”)
训练学生逻辑推理与问题分析能力(如议论文的论证逻辑、实验数据的分析推理)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与创新思考(如对传统结论的合理质疑、实验方案的优化改进)
11、在
“实践探究素养”(如物理的
“科学探究”、地理的
“地理实践力”、语文的
“综合实践”)落实中,您最侧重的是?(单选)
设计学科实践活动(如野外地理考察、化学实验操作、语文课本剧创编)
指导学生掌握实践探究流程(如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反思总结)
提升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如用生物知识设计校园垃圾分类方案、用数学建模分析社区交通问题)
12、在
“价值观念素养”(如历史的
“家国情怀”、思政的
“政治认同”、化学的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落实中,您最侧重的是?(单选)
渗透学科蕴含的价值理念(如语文课的文化自信、物理课的科技伦理)
结合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如用地理知识分析“双碳”目标、用历史知识解读“大国担当”)
引导学生将价值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参与志愿服务、践行环保行为)
13、您在落实核心素养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可多选,限选
3
项)
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精准转化为教学目标
新教材内容与核心素养的结合点不明确,教学设计难度大
课时紧张,难以兼顾知识教学与素养培养
缺乏素养导向的评价工具,难以准确判断学生素养达成情况
学生基础差异大,难以实现素养培养的分层目标
14、若要进一步优化核心素养落实效果,您认为最需要加强的方面是?(单选)
深化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培训
开发更多贴合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如情境案例、探究任务、评价量表)
建立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如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
加强学科间核心素养的融合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5、您所在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是否能满足新教材实验教学需求?
完全满足
基本满足
部分满足
不太满足
完全不满足
16、您如何利用新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活动?
尽可能全部开设,保障学生亲身经历完整探究过程
有选择地开设,对部分实验进行改进或替换(原因: )
多以演示实验或视频讲解代替,因 (可多选:课时紧、设备不足、安全顾虑、评价不考)
基本不讲,直接告知结论
17、您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频率:
每学期 2 次以上
每学期 1 次
每学年 1 次
很少组织
从未组织
18、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你更注重:(可多选)
实验步骤规范
实验现象观察
探究思维培养
团队协作能力
其他
19、您是否在教学中尝试过多元化评价(如档案袋评价、小组互评)?
经常使用
偶尔使用
尝试过但操作困难
未尝试过
20、除纸笔测试外,您采用过哪些方式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可多选)
实验操作技能评价量表(Rubrics)
探究报告、项目成果的评价与展示
课堂观察记录(如提问质量、合作表现)
建立学生科学学习成长档案袋
口头报告、辩论赛中的表现评价
很少采用,仍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
21、
您认为当前的评价体系(包括学校或上级考核)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
非常支持,有多元评价的制度和空间
有一定支持,但传统考试仍占绝对主导
支持度很低,感觉“素养”评价与“应试”要求存在矛盾
完全不支持,评价方式单一,改革阻力大
22、您认为当前科学素养评价的难点在于:(可多选)
缺乏量化指标
耗时耗力
与高考衔接不足
其他
23、在落实“三新”课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请按困扰程度排序,最多选3项并排序)
资源保障:实验设备、试剂、耗材、数字化资源不足或陈旧
时间压力:课时紧张,探究式教学、项目学习耗时过多,影响进度
评价困难:缺乏科学、简便、可操作的素养评价工具与方法
自身发展:需要持续学习跨学科知识、前沿科技和新的教学法
学生差异:班额大,学生基础与能力差异大,难以兼顾个性化指导
外部环境:家长或学校对考试成绩的期望带来压力
其他:_________________
24、为了更有效地开展“三新”教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您最迫切需要的支持是?
专业培训:基于真实课例的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教学等专题工作坊
资源配套:更新实验设备,建立优质课件、案例、视频的资源共享平台
制度支持:减少统考频次,给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和评价改革空间
团队协作:建立跨学科教研组,与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形成指导联盟
时间保障:安排专门的教研活动和课程开发时间
其他:
25、结合您的教学实践,谈谈您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时,有哪些印象深刻的
“侧重做法”
或
“成功经验”?(可简要描述,如:在物理教学中,通过
“项目式学习”(如设计简易电路)侧重培养学生的
“科学探究”
素养)
问卷到此结束,感谢你的认真填写!你的每一个答案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