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战略关键领域交叉学科博士生(学术型)培养机制与质量成效调查

尊敬的老师:

您好!十分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本问卷旨在了解研究型大学战略关键领域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学术型)的培养机制与质量成效。本研究所涉及的战略关键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纳米科学、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不收集任何可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所有数据将严格保密,仅用于学术研究。问卷题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答,预计需时5–10分钟。若您同意参与本研究,请点击开始答题。

如您对本研究或问卷有任何疑问,可通过以下邮箱与研究团队联系:zhaoruixue23@mails.ucas.ac.cn(赵同学)

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中国科学院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

2025年10月

1.

您所在的学科领域是(单选):

2. 贵单位在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方面:
  • 很不符合
  • 不符合
  • 一般
  • 符合
  • 很符合
重视考察申请者跨学科学习经历或相关知识储备。
重视考察申请者发现、分析和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
重视考察申请者的跨学科思维。
重视考察申请者的沟通协作等综合素养。
重视考察申请者服务国家战略关键领域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
3.

 贵单位在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方面:

  • 很不符合
  • 不符合
  • 一般
  • 符合
  • 很符合
跨学院、研究所等联合开课机制较为完善。
学科交叉的模块化课程建设机制较为完善。
学科交叉的教材建设机制较为完善。
4. 贵单位在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科研实践活动方面:
  • 很不符合
  • 不符合
  • 一般
  • 符合
  • 很符合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选题机制较为完善。
以复杂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科研实践机制较为完善。
博士生实验室轮转机制较为完善。
博士生参与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的机制较为完善。
5. 贵单位在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贯通与分流方面:
  • 很不符合
  • 不符合
  • 一般
  • 符合
  • 很符合
本博、硕博贯通制培养机制较为完善。
贯通式培养中的分流退出机制较为完善。
对分流退出学生的补偿与善后保障机制较为完善(如博转硕、重新申请学位等)。
6. 贵单位在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导师与科研团队方面:
  • 很不符合
  • 不符合
  • 一般
  • 符合
  • 很符合
跨学科、跨领域的导师团队建设机制较为完善。
导师团队的分工与协调机制较为完善。
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建设机制较为完善。
科研团队的沟通与协作机制较为完善。
7.

贵单位在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科产教融合方面:

  • 很不符合
  • 不符合
  • 一般
  • 符合
  • 很符合
科研院所人员参与高校科研或教学的机制较为完善。
博士生进入重大平台、科研机构等开展实习实践的机制较为完善。
企业人员参与高校科研或教学的机制较为完善。
博士生进入企业开展实习实践的机制较为完善。
8. 贵单位在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国际交流合作方面:
  • 很不符合
  • 不符合
  • 一般
  • 符合
  • 很符合
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开设课程或学术讲座的机制较为完善。
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支持机制较为完善(如短期的学术交流、会议、访问或讲座等)。
博士生中外高校联合培养机制较为完善(如长期的公派留学、联培项目、国际交换生等)。
9. 贵单位在交叉学科博士生质量评价机制方面:
  • 很不符合
  • 不符合
  • 一般
  • 符合
  • 很符合
重视学位论文盲审评阅专家组的学科、领域的多样性。
重视学位答辩专家组的学科、领域的多样性。
重视申请学位成果的多元化形式(如论文、学术专著、科研奖励、发明专利等)。
重视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战略关键领域前沿交叉问题或实际需求。
重视学位论文的研究视角、方法和内容上体现学科交叉。
重视考察博士生研究成果对科技前沿、实际问题所作出的实质性贡献。
10.

贵单位在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支持保障机制方面:

  • 很不符合
  • 不符合
  • 一般
  • 符合
  • 很符合
跨学科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机制较为完善。
开展学科交叉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配置机制较为完善。
交叉学科博士生招生名额、配套经费等资源配置机制较为合理。
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管理机构运行机制较为完善。
针对交叉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较为完善。
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机制较为完善。
重视建设学科交叉的学术氛围。
11.

请您为贵单位的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不同方面打分(满分为5分):

  • 1分
  • 2分
  • 3分
  • 4分
  • 5分
具备坚实的多学科交叉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
能够在实践中整合并应用交叉学科知识。
具有独立从事学科交叉科研工作的能力。
具有在学科交叉研究中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思维。
能够在跨学科团队中展现较强的协作与沟通能力。
具备服务国家战略关键领域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
您的基本信息:
12. 您所在的高校名称:
13. 您所在的交叉学科组织形式:
14.

贵单位是否联合不同研究领域的导师对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进行考核。

15. 贵单位是否设立专门的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管理机构。
16.

贵单位是否设立交叉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

17.

您的职称是:

18.

您在校内的行政职务是: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