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效果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本学年我们在《综合英语》课程中融入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堂辩论、报告展示、视频制作、写作等多种学习任务,旨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现邀请你填写本问卷,反馈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问卷匿名,请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一、思政目标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你认为线上学习资源(如主题视频、阅读链接、话题板讨论等)对促进你的语言输出、提升文化自信等思政素养有帮助吗?
非常有帮助
比较有帮助
一般
不太有帮助
完全没有帮助
线下课堂中针对不同课文主题中所折射出的思政元素的互动讨论,对你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如何?
影响很大
影响较大
一般
影响较小
几乎无影响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否让你更深入地体会到英语学习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是,体会很深刻
是,有一定体会
不确定
否,体会不明显
否,完全没体会
二、思政元素挖掘与学习任务设计
课堂主题讨论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对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作用如何?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一般
作用较小
几乎无作用
通过本课程思政实践,你在哪些社会能力有所提升?(可多选)
语言沟通能力
文化自信(如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
社会责任感(如关注公共事务)
批判性思维(如在辩论中能够辩证看待事物的两面性)
团队协作(如小组任务中的分工合作)
课堂延伸的主题实践活动,如视频制作、采访、书展等活动中,你是否有意识地挖掘所收集素材中体现的思政元素(如社会责任、思辨意识、传统文化等)?
总是
经常
偶尔
很少
从不
这类型实践作业对你学习动力和态度的积极影响如何?
影响很大
影响较大
一般
影响较小
几乎无影响
写作活动和课堂讨论中,通过引用国内外新闻并分析其中的思政元素(如国家发展成就、国际责任担当等),对你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培养效果如何?
效果显著
效果较好
一般
效果较差
几乎无效果
课堂展示环节中,展示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如文化传播、创新精神等),对你的表达能力和文化自信提升作用如何?
作用很大
作用较大
一般
作用较小
几乎无作用
三、思政切入与实施途径
你认为教师在课堂讨论(如师生问答、班级辩论、同伴讨论)中融入思政内容的方式是否自然?
非常自然
较自然
一般
较生硬
非常生硬
课程思政融入是否对英语学习造成了更大的挑战?(若无可以跳过此题)
阅读文本难度增强
对思辨能力要求较强
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
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参与调研
课堂主题讨论、实践活动中你是否能很好的理解和感受到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
全部都能
时常能
较少
几乎感受不到
完全无法理解
课程中涉及的思政案例(如道德建设、社会责任、战争创伤、城市建设、环保主义、婚姻观等)是否让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理解?
非常深刻
较深刻
一般
无感
未注意
课程中哪个单元的课程思政融入最令你印象深刻?
Thinking as a hobby(批评性思维)
Lions and tigers and bears(城市文明和自然保护)
Why reading is good for you(小说的道德塑造功能)
How reading changed my life(阅读的重要性)
A dill pickle (性别权力、自我反思)
Diogenes and Alexander(精神富足、淡化物质欲望)
In my day(代际关系、家庭责任)
Cord (代际关系、家庭伦理)
The woods are tossing with jewels(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生态保护意识))
The damned human race(人性批判)
Solider's heart(战争反思)
Why historians disagree(历史观的辩证批判思维)
以下哪种思政实施途径对你影响最大?(可多选)
写作和主题讨论(如人性本善/恶、AI对思维能力的侵蚀/培养等))
课堂辩论(简朴生活是否重要、战争是否应该被遗忘等))
视频制作(介绍本地公园及其文化/环保内涵))
课堂展示(用英语介绍中文书籍、讲述中国抗战故事、介绍课文文本中的历史文化典故等)
参加课外比赛(外研社杯系列比赛、讲好中国故事演讲比赛、U词杯比赛等))
四、思政育人多维评价
你认为本课程的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结合程度如何?
非常紧密
较紧密
一般
较分离
完全脱节
课程思政的融入是否能帮助你积累一定思政素材,并运用到课外实习、志愿活动、比赛、语言考试等语言实践活动中
有很大帮助
有一定帮助
几乎没有帮助
完全没有帮助
五、主观题(开放性问题)
请举例说明某一学习任务(如课堂主题讨论、课堂展示、写作、拓展阅读、视频制作、辩论)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思政案例,并简述你的收获。
请用简要总结你对《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整体感受,以及本课程的思政教育在哪些方面还可以改进?(如拓展阅读内容选择是否应该多选用更具备时政性质的文本、教学方式还可以采取哪些多样化模式开展等)。
感谢你的参与!你的反馈将帮助我们优化课程设计!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