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学测题库综合练习
班级:
您的姓名: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寒暄(xuān) 朱拓(tà) 形骸(hái) 炮烙(páo)
B.蹒跚(pán) 谬种(miù) 驯熟(xùn) 孱头(càn)
C.疟疾(nüè) 精髓(suǐ) 肆虐(nüè) 拯救(zhěng)
D.间或(jiān) 砒霜(pī) 馈赠(guì) 福祉(zhǐ)
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B.我在这烦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致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C.1972年11月,我和其他几位同事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论文,报告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D.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基于青蒿素的联合疗法已成为疟疾治疗的标准方案。
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阅“沸反盈天”中“盈”的读音和意义,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查“又”部,再在“5画”中查找,读音yín,意义“多余”。
B.先查“皿”部,再在“5画”中查找,读音yíng,意义“充分”。
C.先查“皿”部,再在“4画”中查找,读音yíng,意义“满”。
D.先查“又”部,再在“4画”中查找,读音yín,意义“溢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长征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它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B.通过对青蒿素的研究,使屠呦呦团队发现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C.能否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新时代青年担当历史使命的关键。
D.《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对封建制度和礼教进行了控诉和批判。
5.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夸张)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D.这伟大的乐章,正是《青纱帐——甘蔗林》的交响,是斗争与建设的合唱。(拟人)
6.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文体的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祝福》 鲁 迅 中国 散文
B.《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中国 说明文
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德国 悼词
D.《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中国 诗歌
7.对选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渲染沉寂悲凉的氛围,暗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B.突出冬季日短、雪天寒冷的自然特点,与后文祥林嫂的命运形成对比。
C.说明“我”在灯下思考时间之长,表现“我”对祥林嫂命运的深切关注。
D.以雪花的“瑟瑟有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鲁镇人们的冷漠麻木。
8.对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描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外貌描写体现了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特点。
B.“头上扎着白头绳”表明她刚守寡,暗示了她的不幸遭遇。
C.“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的穿着说明了她很注重打扮。
D.“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说明她虽贫困但仍有生命力。
9.四叔“皱了皱眉”的根本原因,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认为祥林嫂模样普通,担心她不能胜任繁重的劳动。
B.嫌弃祥林嫂是寡妇,认为她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要求。
C.不满卫老婆子未经同意就带祥林嫂来,有失主人体面。
D.担心祥林嫂会给鲁家带来晦气,影响新年的祝福仪式。
10.选段结尾处“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时社会信息闭塞,人们难以了解他人的详细经历。
B.卫老婆子故意隐瞒祥林嫂的真实情况,表现其自私虚伪。
C.祥林嫂不善言辞,不愿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家庭细节。
D.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身世漠不关心,体现了他们的冷漠。
11.根据选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晚熟的荔枝都是纯甜的,特别适宜生食。
B.荔枝的膜紧贴壳的内壁,色白,质地轻薄。
C.“瓤肉莹白如冰雪”其实说的是荔枝假种皮的颜色。
D.白居易所说的“膜如紫绡”中的“膜”才是真正的果肉。
12.选文中没有用到的说明方法是( ▲ )
A.作比较
B.作诠释
C.下定义
D.引用
13.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前人说法的质疑。
B.“夸张”批评徐勃对荔枝壳和膜的描述失真。
C.“完全”从程度上肯定了“莹白如冰雪”的说法,表明鲜明的态度。
D.“一般”说明是通常情况,不排除有特例,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4.对“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民从此可以自由地生活,不再受任何束缚。
B.中国将成为世界强国,在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
C.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极大提高,过上幸福生活。
D.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反动政府的压迫,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15.选段中反复强调“我们的民族”“我们”,其作用是( ▲ )
A.增强语气,使语言更有气势。
B.避免用词单一,使语言更丰富。
C.突出团结的重要性,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D.强调作者的存在感,表明是“我们”领导了革命。
16.对选段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强调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说明中国落后的原因。
B.呼吁世界人民支持中国革命,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
C.回顾中国自古以来的斗争历史,歌颂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D.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阐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信心。
1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君子生非异也
C.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召有司案图
18.下列各句中,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任凭一片苇叶随风漂去。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C.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如果公西华(赤)只能做一个诸侯的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1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原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
B.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C.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
D.《诗经》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20.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咏赤壁,写壮景;下片怀周瑜,抒感慨。
B.《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表现了作者在官场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C.《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智勇和廉颇的忠义。
D.《将进酒》借劝酒歌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建功立业的期待,也有壮志难酬的感慨。
2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惊愕(è) 谛听(dì) 窟窿(kū) 汗涔涔(cén)
B.伺候(cì) 离间(jiàn) 敲诈(zhà) 半晌(shǎng)
C.寒噤(jìn) 疲惫(bèi) 皑皑(ái) 焦灼(zhuó)
D.踉跄(liàng) 哽咽(yàn) 篝火(gōu) 疲惫(bèi)
2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B.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C.党中央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酬帷幄,带领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
D.我们翻越了五岭山脉,通过了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2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阅“残羹冷炙”中“炙”的读音和意义,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查“火”部,再在“4画”中查找,读音zhì,意义“烤肉”。
B.先查“月”部,再在“4画”中查找,读音jiǔ,意义“切碎的肉”。
C.先查“火”部,再在“5画”中查找,读音zhì,意义“切碎的肉”。
D.先查“月”部,再在“5画”中查找,读音jiǔ,意义“烤肉”。
2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青蒿素的发现,对疟疾的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改善。
B.通过学习《雷雨》,使我们深刻理解了封建家庭的腐朽与罪恶。
C.能否弘扬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之一。
D.《长征胜利万岁》不仅记录了红军的辉煌历程,更传递了不怕牺牲、团结奋进的精神。
25.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
B.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借代)
C.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排比、比喻)
D.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对比)
26.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文体的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中国 小说
B.《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中国 诗歌
C.《拿来主义》 鲁 迅 中国 议论文
D.《荷塘月色》 汪曾祺 中国 散文
27.对周朴园“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朴园见到当年的恋人感到由衷的高兴。
B.周朴园关心鲁侍萍的生活,真心想提供帮助。
C.周朴园急于解决问题,体现他爽快的性格。
D.周朴园认为金钱可以弥补过错,暴露其自私与虚伪。
28.鲁侍萍“(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吗?”表现出的情感,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愤怒与嘲讽
B.悲哀与无奈
C.平静与释然
D.激动与期待
29.鲁侍萍撕毁支票的行为,表明她( ▲ )
A.不稀罕金钱,注重精神满足。
B.对周朴园的金钱侮辱表示强烈反抗。
C.想要经济独立,不需要周朴园的资助。
D.想以此引起周朴园的注意,获取更多利益。
30.对选段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朴园想用钱解决问题与鲁侍萍拒绝金钱的冲突。
B.周朴园真情流露与鲁侍萍想掩盖过去的冲突。
C.周朴园害怕家庭破裂与鲁侍萍想认回儿子的冲突。
D.周朴园的虚伪自私与鲁侍萍的正直刚烈的冲突。
31.下面对诗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绿水青山枉自多。
祖国大地上白白有这么多的绿水青山。
B.巡天遥看一千河。
沿着天路远远地看过许多的河流。
C.六亿神州尽舜尧。
六亿人民意气风发,个个都像古代的尧舜一样。
D.红雨随心翻作浪。
落花随着人的心意翻波逐浪。
32.“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 )
A.白描与用典结合
B.对比与比喻呼应
C.渲染与衬托共生
D.夸张与对偶并用
33.对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婉约含蓄,哀而不伤
B.冷峻犀利,充满批判
C.凝练生动,想象丰富
D.质朴明了,亲切自然
34.作者突出写了祥林嫂的眼睛,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祥林嫂眼睛的变化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悲剧命运。
B.揭示出她悲剧命运的根源是自身的麻木、无法适应鲁镇的生活。
C.眼神变化暗示了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控诉。
D.反映出她在遭到致命的肉体和精神打击后,对生活已经彻底绝望麻木的内心。
35.下列对选文中加点部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为了说明祥林嫂去世时的年龄,和她的外貌形成对比。
B.细节补充,说明祥林嫂离开鲁四老爷家已经很长时间了。
C.间接说明了祥林嫂生活的困顿和落魄,与鲁四老爷的没有什么改变形成反差。
D.说明了精神压迫已经让祥林嫂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她比同龄人要苍老得多。
36.对小说以“祝福”为题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祥林嫂在“祝福”中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死去,与幸福欢乐的节日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B.在捐了门槛之后,鲁四老爷家依然不让她参与祝福的活动,这是压垮祥林嫂的最后的致命打击。
C.解释了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也将有钱人的“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
D.“祝福”是一种祈福活动,祥林嫂的一生太过悲惨,却没有机会参与“祝福”活动,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对祥林嫂的同情。
3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举酒属客
B.一尊还酹江月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8.下列各句中,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不被时俗拘泥,向我学习。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译文:我尝试着整日思索,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
C.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略它,接着国内又有饥荒。
D.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译文: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9.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纪传体史书《史记》。
B.《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是北宋词人苏轼。
C.《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孔子。
D.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有“田园诗人”之称。
40.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师说》中提出了“以道为师”的择师标准。
B.《劝学》一文中,作者强调学习的方法重在积累,学习的态度是坚持和专心。
C.《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记叙了孔子师生一起谈论政治抱负的场景。
D.《赤壁赋》中苏轼详细描写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以此抒发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4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峥嵘(zhēng) 参差(cī) 戏谑(xuè) 量体裁衣(liàng)
B.瓤肉(ráng) 龟裂(jūn) 矫健(jiǎo) 巍然屹立(yì)
C.菱角(líng) 跬步(guī) 鼓瑟(sè) 载入史册(zài)
D.狩猎(shòu) 断碣(jié) 驽马(nú) 忧心忡忡(chōng)
4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奇葩 渣滓 漂泊无依 雷霆万均
B.静穆 双颊 因地制宜 焕然一新
C.伺候 花卉 跌宕起伏 妖童媛女
D.粗糙 迟钝 错综复杂 装腔作势
4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阅“言简意赅”中“赅”的读音和意义,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查“贝”部,然后在“六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并确定其读音,意义为“完备”。
B.先查“贝”部,然后在“七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并确定其读音,意义为“简明”。
C.先查“亥”部,然后在“四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并确定其读音,意义为“完备”。
D.先查“亥”部,然后在“五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并确定其读音,意义为“简明”。
4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B.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奏效的。
C.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D.在学习中,不少学生存在着学习重点不清晰,时间安排不合理,甚至前学后忘。
45.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明月不知什么时候躲进了云层 ,几颗星星在天空闪烁。(拟人)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没精打采的 ,是渴睡人的眼。(借代)
C.令她没想到的是,钟扬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没什么回报、时间紧的烫手山芋。(比喻)
D.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夸张)
46.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文体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中国 散 文
B.《祝福》 鲁 迅 中国 小 说
C.《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中国 说明文
D.《雷雨》 曹 禺 中国 散 文
47.本段内容主要说明的是( ▲ )
A.荔枝的生长
B.荔枝的贮藏
C.荔枝的外形和大小
D.荔枝的种植
48.这段文字没有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引用说明
B.数字说明
C.举例说明
D.打比方说明
49.《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的说明顺序是( ▲ )
A.先次后主,由表及里
B.先主后次,由里及表
C.先生产,后生态
D.先主后次,由表及里
50.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先”强调了“拿来”是先决条件。
B.“徘徊”形象地表现出逃避主义者的心理。
C.“国粹”在文中是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D.“危机”在这里主要指投降主义带来的危险。
51.对选文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用脑髓”指的是能独立地思考、判断和选择。
B.“放出眼光”强调视野要开阔、深刻并且独到。
C.“自己来拿”是说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D.这句话揭示了只要拿来就能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52.下列对选文第③段段意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遗产的不同分类。
B.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
C.拿来主义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D.拿来主义者是如何挑选文化遗产的。
53.下列对选文中所用比喻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B.“鱼翅”喻指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C.“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D.“烟枪、烟灯”喻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54.对选文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水生嫂编席,手指划破
B.水生参军,夫妻话别
C.水生嫂劝阻丈夫赴前线
D.水生到别家做沟通工作
55.下列对水生嫂语言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怎么了,你?”疑问词“怎么”前置,突出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关切之情。
B.“你总是很积极的”正话反说,意在埋怨丈夫作这么大的决定也不与家里商量。
C.“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水生嫂责备水生不顾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实际困难。
D.“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表现出水生嫂在劝说无果后的委屈、心酸和无奈。
56.对选文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指“震动”,正是水生嫂心灵“震动”的反映。
B.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是借此来平复自己的情绪。
C.暗示了此时的水生嫂还是一个不够坚强成熟的普通女性。
D.用细节描写回应丈夫答话,使水生嫂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5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知明而行不过
B.知而不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昂其直,居为奇货
58.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译文:我知道抵御你的原因,我不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C.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如果公西华(赤)只能做一个诸侯的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译文:爱自己的孩子,就找个好老师来教孩子,可对于自己,却以从师为耻。
5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杜甫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B.《雨霖铃》的作者是北宋柳永,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D.《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其核心思想包括兼爱、非攻等。
60.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荀子的《劝学》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B.《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追忆历史,怀念诸葛亮,来抒发人生感慨。
C.陆游的《书愤》紧扣“愤”字,表达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情。
D.《种树郭橐驼传》以传寓理,警示上层统治者为政宜简,让百姓休养生息。
6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熏陶(xūn) 吝啬 (sè) 寂寥 (liáo) 举世瞩目(zhǔ)
B.袅娜 (nuó) 盐碱 (jiǎn) 饥馑 (jǐn) 蓊蓊郁郁(wěng)
C.调侃(kǎi) 瞋视(chēn) 惆怅(chóu) 戛然而止(gá)
D.啃啮(niè) 吮吸(shǔn) 敕造(chì) 河水汤汤(shāng)
6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颀长 轩峻 阡陌交通 夜不能寐
B.譬如 憔悴 敛声屏气 战略布署
C.羞怯 薜荔 雷厉风行 万事俱备
D.悲怆 檄文 犹豫不定 微风拂煦
6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阅“声嘶力竭”中“嘶”的读音和意义,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查“口”部,然后在“十二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并确定其读音,意义为“沙哑”。
B.先查“口”部,然后在“十一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并确定其读音,意义为“叫喊”。
C.先查“斤”部,然后在“十二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并确定其读音,意义为“叫喊”。
D.先查“斤”部,然后在“十一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并确定其读音,意义为“沙哑”。
6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
B.每年的牡丹花节,都会吸引许多游客,不愧为旅游胜地。
C.通过推广校园足球普及工作,必将对提高靑少年身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D.各地各部门都把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65.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离开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砍断,就好像要和大地分离。(比拟)
B.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比喻)
C.即使硬干,也要犯毛主席早已批评过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错误。(引用、比喻)
D.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排比)
66.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文体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中国 散文
B.《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中国 小说
C.《拿来主义》 鲁 迅 中国 议论文
D.《南州六月荔枝丹》 叶雨婷 中国 说明文
67.下列对掐丝工序特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掐丝在景泰蓝制作中并不重要。
B.掐丝只需将铜丝粘在铜胎上即可。
C.掐丝需要很高的技艺和耐心,非常细致。
D.掐丝工序简单,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68.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举例子,列数字)
B.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作比较)
C.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作诠释)
D.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打比方)
6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主要介绍了景泰蓝的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
B.烧焊是为了让铜丝更结实地粘在铜胎上。
C.色料中如果掺和着铁屑等杂质,会影响成品的光彩。
D.景泰蓝得名是因为制作开头多用蓝色料,且从清朝景泰年间开始流行。
70.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1.对有关词句的解说,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鹰击长空”中的“击”字展现出雄鹰翱翔的矫健姿态。
B.“怅寥廓”中的“怅”表达了诗人失落、失意的心境。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峥嵘”的意思是不平凡。
D.“挥斥方遒”的意思是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72.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中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与“碧”色彩对比鲜明,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
B.“百舸争流”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
C.四句都由“看”领起,客观再现了湘江秋景的静态美。
D.“染”写出枫叶经霜变红,好像人工染成的那样红艳美丽。
73.关于这首词的主旨和艺术特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词意象纷呈,并且呈辐射状,全词的中心意象是“万类霜天”。
B.从语言风格上来看,这首词最显著的特点是豪迈激昂,境界开阔。
C.全词情景交融,上阕写景,句句有情;下阕有叙述有议论,也结合着抒情。
D.下阕的“中流击水图”,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整首词浑然一体,主旨鲜明。
74.对选文开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一细节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暗示马克思逝世得突然,为后文描述其贡献做铺垫
B.具体交代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体现作者对时间的精准记忆。
C.强调马克思逝世这一时刻的重要性,表达对他的深切哀悼。
D.说明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印象深刻,突出两人关系密切。
75.选文提及达尔文的主要目的是( ▲ )
A.表明马克思的发现受到达尔文的启发。
B.强调马克思和达尔文都是伟大的科学家。
C.突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
D.比较两人发现的不同领域,突出各自的贡献。
76.对“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暗示马克思在数学领域的发现最为重要。
B.表现马克思研究领域的广泛,体现他的博学多才。
C.说明马克思在每个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D.强调马克思对科学研究的深入,而非浅尝辄止。
77.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虽有槁暴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D.且硕茂,早实以蕃
78.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靡计不施,迄无济。
译文:什么办法都用上了,最终也没有成功。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译文:为了国家要讲究礼节,他讲话不谦让。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译文: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获得(最高境界的)精神和智慧。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7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B.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C.《聊斋志异》以“写鬼写妖”讽喻现实,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最高峰”。
D.柳宗元,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开创了山水游记文学形式,并留下众多不朽著作。
80.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静女》这首爱情诗模拟男孩的口吻,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
B.《公输》中墨子以设喻、类比和推理的方法巧妙说理,精辟透彻。
C.《劝学》一文中,作者强调学习的方法重在积累和坚持,学习的态度是专心致志。
D.《伐檀》每章在通过连续责问揭示统治者不劳而获的本质后,都巧妙地以反语作结。
8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蹩脚(biē) 蹙眉(cù) 晌午(xiǎng) 鳞次栉比(zhì)
B.浅濑 (lài) 铃铎(duó) 恐吓(hè) 刻骨铭心(míng)
C.薄膜(mó) 倩影(qiàn) 田埂(gěng) 放诞无礼(dàn)
D.抉择(jué) 颓圮(pǐ) 国粹(cuì) 百舸争流(gě)
8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彷徨 瓤肉 戈壁荒滩 雕梁画栋
B.围剿 奠定 沁人心脾 包罗万象
C.褶皱 俄顷 歪风邪气 展转反侧
D.煤屑 赊账 风靡全国 浮想联翩
8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阅“麾下”中“麾”的读音和意义,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查“广”部,然后在“十二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并确定其读音,意义为“旗子”。
B.先查“广”部,然后在“十三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并确定其读音,意义为“指挥”。
C.先查“麻”部,然后在“四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并确定其读音,意义为“旗子”。
D.先查“麻”部,然后在“五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并确定其读音,意义为“指挥”。
8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
B.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善。
C.车祸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抢道、浓雾、酒后驾车等引起的。
D.中小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85.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拟人)
B.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夸张)
C.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
D.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86.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文体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祝福》 鲁 迅 中国 小说
B.《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中国 散文
C.《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中国 说明文
D.《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中国 议论文
87.下列对“尼采自诩为太阳”在文中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中国和尼采进行对比,证明中国地大物博,能够做到只是给予。
B.证明中国和尼采是相同的,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必将导致失败。
C.证明中国和尼采不同,尼采自诩过自己是太阳,光热无穷,而中国不是太阳,不能光热无穷。
D.证明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就会自取灭亡,尼采只给不取,最后发疯而死,中国如果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也会灭亡。
88.对“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运用比喻论证,论述卖国主义者必将沦为乞丐。
B.运用类比论证,论述 “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质。
C.形象描述亡国奴的悲惨可怜相,说明奉行“送去主义”的恶果。
D.形象描述亡国奴的真实生活,说明亡国奴必须学会磕头贺喜。
89.下列对“抛来”“抛给”的区别,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B.“抛来”带有善意,“抛给”则是没有恶意。
C.“抛来”和“抛给”只是字面有别,但本质一样。
D.“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90.第 ③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对其理由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B.前文分析了“抛来”和“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C.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D.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91.关于《雷雨》,下面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周萍、鲁大海、鲁四凤都为梅侍萍所生。
B.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
C.主人公周朴园与年轻时的恋人重逢,家人团聚,这是一部喜剧。
D.主要围绕周、鲁两家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
92.文中画线句子的潜台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①你来干什么?(是来敲诈的吗?)
B.②谁指使你来的?(是不是有人在背后给你出主意?)
C.③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你可真能耐啊!还是忘不了“讨债”!)
D.④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别哭!当心哭坏了身子!一家人聚在一起多不容易啊!)
93.下面对鲁侍萍性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B.“悲愤”表明她性格不只是软弱,更有对周朴园的不满。
C.说“命”说“天”,表明她对自己悲惨遭遇的根源有深刻认识。
D.“我以为你早死了”,说明她已看透伪君子的真面目,恨之入骨。
94.文中画线的句子,从叙述的方法及作用来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顺叙,交待王熙凤的学名及教养。
B.插叙,交待王熙凤的身份、地位。
C.倒叙,交待王熙凤的亲属关系。
D.顺叙,交待王熙凤的身份、地位。
9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对王熙凤的出场,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B.第二段中贾母以一种戏谑的语气介绍王熙凤,表明了贾母对她的厌恶。
C.对王熙凤出场后的肖像描写主要集中在服饰和容貌两个方面。
D.根据选文内容,可以知道熙凤是贾琏的妻子,贾赦的儿媳妇,也是王夫人的内侄女。
96.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黛玉对王熙凤的无礼非常不满。
B.黛玉对贾府家规产生怀疑。
C.黛玉推测出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D.黛玉认为王熙凤是一个性格开朗、容易相处的人。
9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鼓瑟希,铿尔
B.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或师焉,或不焉
D.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98.下列各句中,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译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其本性充分发展罢了。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文:因此学生没必要不如老师,老师也不需要比学生贤能。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就不敢说话了。
99.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伐檀》描写了奴隶劳动的场景,揭露了剥削者的不劳而获。
B.《师说》的中心论点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老师的职能。
C.《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表现了儒家礼乐治国、富民强兵的政治理想。
D.《促织》中人物的命运随着促织而起伏,揭示了人不如虫的悲惨现实,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100.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四人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B.杜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春夜喜雨》《望岳》等。
C.司马迁的《史记》,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重要典籍,集中体现了荀子的学术主张和理论思想。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