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前测
本问卷为石窟寺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实验的前测环节,具体以重庆大足石刻为例,用于了解大家对大足石刻的初步认知和态度,以便与后续“纪录片观看+数字化产品体验+后测问卷”进行对比分析。
为进行前后测数据匹配,请如实填写姓名与学号。数据仅用于教学与科研目的,严格保密,不影响课程成绩。预计用时 5–8 分钟。感谢配合!
1. 我已阅读并同意上述说明,了解数据仅用于教学与科研分析,个人信息仅用于考勤与前后测匹配。
同意
不同意
2. 姓名
3. 学号
4. 你是否到访过大足石刻景区(如宝顶山)?
从未到访
到访过1次
到访过≥2次
5. 你是否在线上浏览/体验过与大足石刻相关的数字内容(如“全景大足”、《云游·大足石刻》等)?
从未
偶尔
多次
6. 你是否看过大足石刻相关的纪录片/短片/公众号推文等?
从未
偶尔
多次
7. 你觉得自己对大足石刻的了解程度是:
完全不了解
1
2
3
4
5
6
7
非常了解
8. 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代最接近以下哪一项?
1987年
1999年
2007年
不了解
9. 大足石刻最具特色的造像集中在5座山崖上,下列哪一项是其中的核心、被誉为巅峰之作的所在地?
宝顶山
峨眉山
泰山
不了解
10. 宝顶山大佛湾的总体设计者是谁?
胥安
赵智凤
柳本尊
不了解
11. 宝顶山造像的功能转变:与传统“偶像式供养像”不同,更侧重于:
个人祈福保佑
教化众生、普及教义与道德观念
皇室礼制展示
不了解
12. “柳本尊行化事迹图”体现的核心精神更接近于:
舍身从军
舍身救众生、引人向善的劝善思想
工匠署名传统
不了解
13. 本页旨在测量你对大足石刻的兴趣与价值认同/亲近感。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略微不同意
中立/不确定
略微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我对中国石窟艺术整体上很感兴趣。
我愿意在课余时间进一步了解大足石刻。
我认为大足石刻对当代青年仍具有重要意义。
大足石刻所体现的艺术之美对我有吸引力。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让我感到文化联系/亲近感。
我觉得大足石刻与我无关。
14. 本页用于了解你与大足石刻在心理与社会层面的“远近感”。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略微不同意
中立/不确定
略微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外观我感觉自己与“大足石刻”的世界心理上很接近。
我与典型参观者在看待大足石刻时想法接近。
我与专业相关者在大足石刻议题上有距离感。
我觉得大足石刻距离我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
我认为大足石刻主要是“他们”的事,与“我们”的日常无关。
15. 你在
3D/开放世界
类应用或游戏中的
导航与空间定位
经验如何?(如:自由移动、路径寻找、视角切换)
几乎没有
1
2
3
4
5
6
7
非常熟练
16. 你对
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视角
的
沉浸式交互
(如自由观察、走动、点击/拖拽探索)的
适应度
如何?
非常不适应
1
2
3
4
5
6
7
非常适应
17. 使用
沉浸式数字产品
(如VR、3D交互网页/APP、全景漫游等)时,你出现
眩晕或视觉疲劳
的
频率
如何?
从不
1
2
3
4
5
6
7
经常
18. 你对
数字文化遗产
类产品(如“云游/全景大足”“虚拟展/数字博物馆”等)的总体
兴趣
如何?
完全无兴趣
1
2
3
4
5
6
7
非常有兴趣
19. 本页不透露具体产品,只询问你对不同交互方式的
预期体验
偏好。
非常不同意
不同意
略微不同意
中立/不确定
略微同意
同意
非常同意
若让我在线上“自由探索”某文化遗产场景,我预计会更投入。
相比“自由探索”,我更偏好有固定视角的导览。
对于可交互、可移动视角的场景,我通常更有参与感。
在固定视角的全景浏览中,我很少感到沉浸。
20. 用1–2句话写下你此刻对“大足石刻”的第一印象或联想。
21. 您的性别:
男
女
22. 您的年龄段:
18岁以下
18~25
26~30
31~40
41~50
51~60
60以上
23. 请选择你的生源地(省份城市)
24. 是否修过艺术史/美术史/文化遗产相关课?
没有
有
不确定
25. 过去一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的频率为?
0次
1-2次
3-5次
6次及以上
26. 为确保数据质量,请选择“同意”。
非常不同意
1
2
3
4
5
6
7
非常同意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