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视角下法理情融合化解矛盾纠纷的路径探索问卷调查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学术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道理和人情(简称“法理情”)来促进社区和谐、基层善治。本问卷采用匿名方式,所有数据仅用于统计分析,我们将对您的信息严格保密。您的参与将对我们的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帮助。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用于分类分析,绝不披露您的个人身份)
1. 您的年龄段是?
A. 18岁以下
B. 18-30岁
C. 31-45岁
D. 46-60岁
E. 60岁以上
2. 您的最高教育程度是?
A. 初中及以下
B. 高中/中专
C. 大学专科/本科
D.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 您是否知晓距离您居住处最近公安分局派出所的位置?
A. 是
B. 否
4. 您是否有过直接参与(如作为当事人或调解方)矛盾纠纷调解的经历?
A. 是,多次参与
B. 是,有过一两次经历
C. 从未参与
第二部分:核心认知与评价
(请根据您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作答)
1. 当您在社区或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小额经济纠纷等)时,您首先倾向于寻求哪种解决途径?
A. 双方私下协商解决
B. 请社区干部、村委会或德高望重者主持调解
C. 直接报警或寻求法律途径(诉讼、仲裁)
D. 向媒体或网络曝光
E. 暂时忍耐,不了了之
2. 在您看来,一个理想的矛盾纠纷化解结果,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可多选,不超过3项)
A. 严格依法办事,分清对错
B. 双方达成和解,恢复和谐关系
C. 我的实际损失得到赔偿或补偿
D. 对方承认错误并道歉
E. 事情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解决
F. 能够防止未来再发生类似问题
3. 您是否听说过“枫桥经验”(一种强调基层源头化解矛盾的治理模式)?
A. 非常了解
B. 听说过,但不太清楚具体内容
C. 完全没听过
4. 在化解矛盾时,您认为法律(法)、事理(理)、人情(情)三者的关系应该是?
A. 法律最重要,情理应服从法律
B. 情理最重要,法律是底线和保障
C. 三者同等重要,应相互融合、灵活运用
D. 说不清楚
5. 请根据您的理解,对以下表述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重要性进行评分。
(1-5分,1为非常不重要,5为非常重要)
5.1 调解过程符合法律规定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5.2 调解人处事公道,以理服人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5.3 调解人能体谅双方的难处,以情感人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5.4 解决方案能够彻底了结事情,不留后患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 您认为当前基层(如社区、村里)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不足体现在哪里?(可多选)
A. 过于偏向“和稀泥”,是非对错不分
B. 过于死板套用法律,不近人情
C. 调解人员专业能力不足,说不清法、讲不明理
D. 处理流程慢,效率低下
E. 缺乏有效的执行和监督机制,调解结果易落空
F. 其他(请简要说明)
第三部分:偏好与建议
1. 在调解涉及家庭、邻里关系的矛盾时,您更能接受哪种风格的调解方式?
A. 法理主导型:首先明确告知双方法律规定和权利义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调解。
B. 情理感化型:首先从人情事理、邻里和睦角度进行劝导,法律作为最后保障。
C. 综合交融型:根据情况灵活切换,既讲法也讲情说理,寻求最佳平衡点。
2. 情景假设题:假设您与邻居因公共区域堆放杂物发生争执,矛盾迅速激化。此时,社区民警前来调解。您最希望他/她在立即制止争吵,控制局面后做到?
A. 分别听取双方的陈述和诉求,从事理角度判断分析事件。
B. 直接讲解关于公共空间管理的法律规定。
C. 打感情牌,从“远亲不如近邻”的角度进行安抚和劝和。
3. 您认为,将“法理情”融合应用于基层矛盾化解,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什么?
A. 如何把握“情、理、法”三者的边界和尺度,避免偏颇。
B. 对调解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太高,难以培养。
C. 公众的不信任、不认可。
D. 缺乏制度性的支持和保障。
4. 您对在基层(社区/乡村)推广“法理情”融合化解矛盾纠纷,还有哪些具体的意见或建议?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