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科研工作“十五五”规划调研问卷[复制]
尊敬的老师:
您好!为科学编制我院科研工作“十五五”规划,全面提升科研水平与服务发展能力,特开展本次调研。您的宝贵意见与建议将对规划制定至关重要。本问卷实行匿名填写,所有数据仅用于整体分析,我们将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感谢您的支持与参与!
科研开发处规划编制工作组
2025年10月13日
第一部分:科研现状与需求调研
1. 1.您所在的二级学院/部门: ___
2.您的专业技术职务: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初级及以下
其他
3.您的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本科
其他
4.您的主要身份角色是:(可多选)
专业教师
行政兼课教师
科研团队负责人
专业/教研室负责人
校级/中层管理人员
实验实训技术人员
其他人员
5.近五年(“十四五”期间),您主持或参与过的科研项目主要类型是:(可多选)
校级课题
市厅级课题
省部级课题
国家级课题(子课题)
横向技术服务项目(来自企业/行业)
技术革新/工艺改进项目
未承担过任何项目
6.近五年,您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形式有:(可多选)
学术论文
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
技术标准/规程
软件著作权
咨询报告/决策建议(被采纳)
教材/专著
艺术作品/设计作品
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
其他(请注明)
7.您认为学院目前的科研氛围如何?
非常浓厚
比较浓厚
一般
比较淡薄
非常淡薄
8.您认为目前制约您个人开展科研工作的主要因素是:(限选3项)
教学/行政任务繁重,时间精力不足
科研启动资金或配套支持不足
缺乏有效的科研团队与合作平台
信息来源匮乏,不了解项目申报渠道
自身科研能力与方法有待提升
实验实训设备、场地等条件限制
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渠道不畅
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其他(请注明)
9.您认为学院当前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可多选)
管理流程繁琐,效率不高
项目过程管理重形式、轻实效
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单一,重论文轻应用
横向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不到位
跨学科、跨学院的科研协同机制缺乏
其他(请注明)
10.在科研支持与服务方面,您最希望学院加强哪方面的工作?(限选3项)
提供更多、更及时的科研项目申报信息与辅导
设立普惠制的校级科研启动基金或孵化基金
加强实验室、协同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与开放共享
组织系统的科研方法、论文写作、专利申请等培训
优化的科研经费管理,简化报销流程
搭建更高效的校企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
其他(请注明)
11.您认为学校应优先支持哪些领域的科研方向?(可多选)
对接区域文旅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技术研发
服务于地方文旅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社科咨询与研究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教法、教材、评价等)
技能积累与创新(解决一线企业实际难题)
技艺传承与创新(非遗、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等)
其他(请注明)
12.您认为学院“十五五”期间科研工作的总体定位应该是:(可多选)
教学服务型:科研反哺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技术应用型:聚焦应用研发,解决行业企业技术难题
特色引领型:在某一两个细分领域形成全国影响力
区域服务型:成为地方政府和社区发展的核心智库与技术引擎
其他(请注明)
13.为激励教师科研积极性,您认为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是:()
提高科研业绩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中的权重
加强奖励力度,突出高水平成果的奖励
将科研工作量合理折算并纳入绩效分配
提供充足的科研配套经费和条件保障
给予科研荣誉表彰(如“科研先进个人”等)
提供学术休假、国内外访学等发展机会
其他(请注明)
14. (开放题)对于学院科研工作“十五五”规划,您还有哪些具体的意见或建议?(如:政策改革、平台建设、合作模式、评价机制等)
第二部分: 科研创新团队专项调研
15.您认为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
成员的专业背景多样性
团队的共同目标与愿景
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协作机制与沟通渠道
领导者的协调能力
其他(请注明)
16.您认为我院科研团队最应优先攻关的方向是:()
智慧旅游技术与应用(如大数据、AI、VR/AR)
文旅深度融合与文化遗产数字化
可持续旅游与低碳运营管理
康养旅游、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开发
旅游营销与新媒介传播策略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实践
旅游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通创新
其他(请注明)
17.在跨学科科研团队合作中,您遇到的最主要挑战是:(限选3项)
学科背景差异导致的术语体系、思维模式冲突
团队成员的时间与精力难以协调,参与度不均
团队主持人领导力不足,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决策机制
学院科研创新平台缺少,功能作用未充分发挥
学院关于科研创新团队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健全
学院缺乏稳定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其他(请注明)
18.为促进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您最希望学院提供哪些支持?(限选3项)
鼓励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项目制创新团队
设立跨学科研究专项基金和激励政策
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和数据共享平台
建立“老带新”机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引进或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领军人才
积极培养团队国际化素养
其他(请注明)
19.(开放题)您对学院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与协同创新还有哪些建议?(如:在体制机制、平台搭建、评价激励、保障体系等方面)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宝贵时间和真诚分享!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