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导管与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指南考核(N2)
欢迎参加本次考核,旨在评估您对《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护理临床实践指南》和《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临床实践指南》的掌握程度。请认真作答,考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
1. 基本信息:
姓名:
科室:
2. 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的核心预防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
严格手卫生
最大无菌屏障防护
定期更换敷料
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穿刺部位
3. 在进行抗凝剂皮下注射时,以下哪种操作可有效减少皮下出血风险
注射后局部按压5分钟,力度越大越好
选择上臂三角肌区域注射
进针角度为45°
注射前无需排气,保留针头尖端少量空气
注射后揉搓注射部位以促进药物吸收
4. 中心静脉导管(CVC)导管尖端的最佳放置位置是
上腔静脉上段
上腔静脉下段靠近右心房入口处
右心房内
锁骨下静脉中段
颈内静脉近心端
5. 某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注射部位出现直径3cm的皮下瘀斑,护士应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立即通知医生,更换抗凝药物
局部冷敷24小时
记录瘀斑大小、颜色,加强观察
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改用静脉途径给药
6. 静脉导管血栓形成(CRT)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包括
导管回血不畅或冲管阻力增大
穿刺部位红肿热痛
沿静脉走行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不明原因发热
肢体肿胀、周径增粗
7. 根据指南,静脉导管敷料更换的指征包括以下哪些情况
透明敷料松动、污染或潮湿
敷料下可见明显渗液、渗血
敷料完整性受损
中心静脉导管敷料每7天更换一次
外周静脉留置针透明敷料每3天更换一次
出现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迹象时
8. 关于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以下操作规范的有哪些
注射部位应选择腹部脐周2cm以外区域,左右交替
捏起皮肤皱褶后再进针,注射全过程保持皱褶状态
注射完毕后,先拔针再松开皮肤皱褶
使用1ml注射器抽取药液,确保剂量准确
低分子肝素注射前需排尽管内空气
注射部位应避开瘢痕、瘀斑、毛发密集区
9. 静脉导管堵塞的常见原因包括
药物沉积或结晶
血液反流凝固
导管打折、受压或扭曲
导管尖端贴壁
冲管、封管方法不当
患者高凝状态
10. 在为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时,护士应遵循的原则有
注射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出血风险
注射点间距至少2cm以上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注射时进针速度宜快,拔针速度宜慢
抗凝剂与其他药物混合注射以减少注射次数
使用后的针头立即放入锐器盒,避免回套针帽
11. 根据《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临床实践指南》,以下关于注射部位选择和轮换的说法正确的有
腹部是抗凝剂皮下注射的首选部位,因其吸收速度最快且稳定
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适用于长期卧床、腹部皮肤条件差的患者
注射部位轮换应采用“棋盘式”或“顺时针/逆时针”规律进行
同一注射区域内两次注射点间距应不少于4cm
大腿外侧皮下脂肪层较厚,也是抗凝剂注射的常用部位
脐周2cm范围内为腹部注射的禁忌区域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