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动物化现象与青年价值观影响调查问卷
您好,本问卷旨在了解青年群体在网络社交中使用“动物符号”的情况,及该行为对您的心理状态、社交模式与价值认知的影响。问卷匿名填写,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严格保密。恳请您根据真实情况作答,感谢您的支持!
1. 性别
男
女
2. 年龄
18-22岁
23-25岁
26-30岁
30岁以上
3. 学历
高中及以下
大专
本科
硕士及以上
4. 职业
在校学生
企业职员
事业单位/公务员
自由职业者
待业/其他
5. 所在城市
一线城市
新一线城市
二三线城市
四线及以下城市(含县域、农村)
6. 您是否接触过以下动物符号相关内容
鼠鼠(如“鼠鼠我啊”表情包)
卡皮巴拉(如水豚发呆、“情绪稳定”相关段子)
吗喽(如“吗喽搬砖”)
其他
未接触过
7. 您使用上述动物符号的频率(按最常用的符号统计)
几乎不使用(每月<1次)
偶尔使用(每月1-3次)
经常使用(每周1-3次)
高频使用(每周4-6次)
每日使用(日均≥1次)
8. 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使用动物符号(可多选)
微信/QQ私聊
微信/QQ社群
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
游戏内聊天
其他(请补充)
9. 您使用动物符号的主要目的是(可多选)
表达负面情绪(如焦虑、委屈),避免直接冲突
快速融入社群,获得他人共鸣
调侃自嘲,缓解压力
跟风潮流,避免脱节
装饰内容,增加趣味性
其他
10. 您常用的动物符号制作/获取工具是(可多选)
微信/QQ自带表情库
醒图/美图秀秀(动物贴纸)
小红书/抖音热门表情包保存
自制
其他
11. 您观察动物符号的更新速度(如新的动物梗、表情包)
很慢(数月才出新内容)
较慢(每月1-2个新内容)
较快(每周1-2个新内容)
很快(几乎每天都有新内容)
12. 使用动物符号后,您的情绪感受更倾向于(可多选)
焦虑得到缓解
孤独感减少,觉得有人懂我
更轻松,能以幽默心态面对压力
无明显变化
更消极,觉得自己和符号描述的一样惨
其他
13. 您是否会因长期使用某类动物符号(如“鼠鼠”)产生对自我的负面认知(如“我能力不足”)
完全不会
偶尔会
经常会
总是会
14. 当您想表达复杂情绪(如纠结愧疚)时,是否会优先用动物符号而非文字表述
完全不会(优先文字)
偶尔会
经常会
总是会
15. 您认为动物符号对您现实中的情绪表达能力影响
积极提升(学会更轻松的表达情绪)
无影响
轻微削弱(偶尔想不出文字表达)
明显削弱(经常依赖符号)
16. 您如何看待“卡皮巴拉”等代表躺平、低欲望的动物符号
仅为娱乐,不影响我对奋斗的认知
偶尔会觉得“不奋斗也没关系”,但也不会实际行动
会让我降低对目标的期待,减少努力
觉得很契合我的状态,会主动践行低欲望生活
17. 对于“吗喽搬砖”等调侃职场压力的动物符号,您的感受更倾向于
只是吐槽,不会影响我对工作责任的认知
会让我更消极的看待职场,减少对工作的投入
能帮我正视压力,更理性平衡工作与生活
其他
18. 您如何看待动物符号被商业化(如卡皮巴拉联名产品)
支持,能让喜欢的符号更具象化
中立,不买但不反感
反感,觉得原本的情感表达工具变成了消费噱头
没关注过
19. 您认为动物符号的流行是否会弱化积极进取、社会责任等主流价值观
完全不会
轻微弱化
明显弱化
严重弱化
20. 线下与他人交流时,您是否会因习惯用动物符号而出现“语言表达卡顿”(如想不出合适的词)
完全不会
偶尔会
有时会
经常会
总是会
21. 您是否会因过度依赖动物符号线上社交,减少线下社交(如拒绝聚会,不愿面对面聊天)
完全不会
偶尔会
有时会
经常会
总是会
22. 您认为动物符号对您的人际关系质量影响
积极提升(线上快速拉进距离,线下也更愿意交流)
无影响
轻微负面影响(线上亲近,线下陌生)
明显负面影响(线上依赖,线下疏远)
23. 您最常用的动物符号是
24. 您认为当前网络社交动物化现象存在哪些问题(如有的话)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