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父亲家庭教育胜任力问卷(最新版)

尊敬的家长:
     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问卷。父亲家庭教育胜任力指父亲有效地履行其教养职责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信念和特质的集合,核心涵盖互动能力、可及能力、责任能力和数字胜任力四个方面。
   本问卷旨在了解您作为小学生的父亲,在日常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真实情况和表现,采用无记名形式,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您的信息我们将严格保密。答案无对错之分,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1. 请以您的一位小学阶段子女为例填写本问卷。该子女目前就读的年级是?
2. 您刚刚选择的这位孩子的性别是?
3. 您的这位孩子是独生子女吗?
4. 您的年龄段是?
5. 您的学历是?
6. 您目前从事的职业?
7. 您的月收入是?
8. 您的家庭结构是?
第二部分:小学生父亲家庭教育胜任力现状
以下题目聚焦父亲在履行教养职责所需的核心能力:“1”表示完全不符合(能力完全不具备);“2”表示基本不符合(能力较弱);“3”表示一般符合(能力中等);“4”表示基本符合(能力较强);“5”表示完全符合(能力完全具备)。请您根据自身实际能力水平判断符合程度,选择最贴合的选项。
9. 面对孩子换季易生病的情况,我能提前了解预防知识(如穿搭、饮食建议),并帮助孩子落实防护措施。
10. 当孩子出现挑食、偏食问题时,我具备足够的营养学知识,能有效地调整饮食搭配来改善情况,而非强制喂食或放任不管。
11. 辅导孩子作业时,我能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把难题拆解成小步骤讲解,而非直接给答案;发现他/她计算粗心、审题不清等短板时,会设计针对性练习。
12. 孩子对某一学科缺乏兴趣时,我能结合孩子的爱好设计学习场景(如购物时算价格学数学,陪孩子共读漫画版历史书)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内驱力。
13. 孩子面临考试压力时,我能安抚并教他/她调节情绪的方法(如深呼吸、积极心理暗示),给他/她一个拥抱或轻拍后背,而非仅仅关注考试成绩。
14. 当孩子取得小成就(如完成手工,学会骑自行车)时,我能及时且具体地肯定他/她的努力过程(你摔了好几次依然坚持练习,真有毅力),伴有拥抱、摸摸头、拍拍肩膀等动作,而非仅仅说“你真棒”!
15. 孩子向我倾诉烦恼时,我能耐心倾听并共情他/她的感受,给他/她一个拥抱或轻拍后背,再和他/她一起想办法解决。
16. 我倾听孩子的烦恼、记住他/她在意的小事,是想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被重视,而非走“亲子互动”的形式。
17. 当孩子违反家庭规则(如乱扔玩具、对长辈不敬)时,我能按照约定的惩罚方式(如收拾好玩具才能吃饭)执行,同时解释规则的意义。
18. 带孩子参与公共活动(如坐公交、看电影)时,我能提前教他/她公共礼仪(如主动让座、不大声喧哗),而非仅事后批评。
19. 孩子出现说谎、不礼貌等不当行为时,我能耐心解释行为的后果,引导他/她主动承认错误,而非直接指责。
20. 陪孩子玩游戏(如搭积木)时,我能鼓励他/她提出创意玩法(如“你想把积木搭成飞船吗?我们一起试试”),而非仅按照说明书或者我的想法玩。
21. 带孩子接触大自然(爬山、观察动植物)时,我能结合场景教他/她自然知识(蚂蚁搬家),让休闲兼具教育意义。
22. 孩子有临时需求(如参加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时,我能灵活协调工作安排、尽量参与,而非总说我“没时间”。
23. 即使工作很忙,我也会提前和孩子约定“专属陪伴时间”(如每晚讲10分钟睡前故事、每月一次徒步等),并让他/她选择“今天讲什么故事”、“去哪里徒步”。
24. 孩子遇到突发问题(如忘带作业、和朋友闹矛盾)向我求助时,我能放下手头上的事,优先回应的他/她需求,而非让他/她“等一会”。
25. 即使我和孩子没有面对面,仅通过电话或视频沟通,我也能敏锐地察觉到孩子语气和情绪的细微变化,并及时给予关心和安抚。
26. 孩子想和我分享“小事”(新发现、班级趣事)时,我能放下手机和工作,专注倾听,而非边回应边做自己的事。
27. 孩子因受挫(如考试失利、和朋友吵架’)哭闹时,我能先接纳他/她的情绪(“我知道你很难过”),再一起分析问题,而非直接让他/她“别哭了”。
28. 我希望孩子养成爱阅读的习惯,自己会先坚持每天阅读,并和孩子分享书中的内容,引导孩子爱上阅读,而非仅要求孩子读。
29. 我认为,当父母不小心错怪孩子时,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是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也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方式。
30. 我在孩子面前不抱怨工作、不乱发脾气,是希望他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冷静处理问题”,而非刻意装 “好爸爸”。
31. 我感到压力大或疲惫时,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注:“1”表示“完全不需要”;“5”表示“完全需要”
32. 为了教育好孩子,我会主动阅读育儿书籍、听专家课程,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而非仅凭个人经验处理。
33. 我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并能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如正面管教)。
34. 我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如爱说教甚至打骂),是希望帮助孩子形成独立人格,而非仅仅应付当下的生活。
35. 我和爱人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有分歧(如爱人主张严厉、我主张温和)时,会理性沟通各自的主张,找到折中方案,而非争吵或冷战。
36. 爱人辅导孩子作业、处理孩子情绪时,我会主动搭把手(如帮忙检查作业、带孩子放松),而非认为“育儿就是妈妈的事”。
37. 我会定期和爱人、家中同住的长辈、学校老师等,交流孩子的近期情况(如学习进步、情绪变化),统一教育理念和方法。
38. 我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如喜欢画画、擅长数学)和特长,创造实践机会,帮他/她规划适合的发展方向,而非盲目跟风报班。
39. 我会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如身高、视力),主动定期带他做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调整饮食、运动计划。
40.  我会和孩子一起讨论、规划他的短期目标(如本学期学会游泳)和长期目标(如长大后想做什么),并帮他拆解实现步骤。
41. 在规划孩子的课外发展(如报兴趣班)时,我有时会难以准确把握他/她的真实兴趣所在。
42. 我能熟练使用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类APP(如作业辅导、英语听力软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疑问,而非仅依赖线下老师辅导。
43. 我能熟练利用网络、APP等多种数字渠道,高效筛选为我所用的育儿信息和适合我孩子的数字内容(如动画片、益智游戏)。
44. 我会用数字工具(如亲子共读APP、在线博物馆)开展亲子活动,丰富陪伴形式(如一起看数字绘本、云参观科技馆)。
45. 我会通过教育平台、老师推荐、专业顾问咨询等多渠道收集信息,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课外班,对比后再做决定。
46. 我会和孩子约定数字产品使用规则(如每天使用电子产品不超过1小时、睡前不看手机),并通过定时提醒等方式监督执行。
47. 在孩子使用数字产品(手机、平板)时,我会有意识地为他/她讲解相关的安全与隐私保护等知识。
48. 在数字安全方面(如不泄露个人信息、不点击陌生链接),我对孩子的引导更多在问题出现之后,而非事前预防。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