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数字依赖之AI使用与“思考惰性”的习惯评估问卷设计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1、您的年龄段是?【单选题】
2、您的性别:
3、您的职业是?【单选题】
第二部分:数字设备使用习惯
4、您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大约是多久?
5、您在空闲时间首先会选择以下哪种活动?
6.您是否经常在睡前使用手机?
7.您是否觉得没有手机生活会感到不安?
8.您是否因为使用手机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第三部分:习惯性惰性思维
9.您使用生成式AI工具(如Chat GPT) 来完成任务或获取信息?
10.您使用生成式AI主要场景是?
11.当遇到问题时,您首先会怎么做?
12.您是否觉得使用生成式AI工具后,自己的思考能力有所下降?
13.您是否认为依赖生成式AI工具会限制您的创造力?
14.您是否尝试过减少对生成式AI工具的依赖?
第四部分:核心量表 - “思维惰性”与“认知影响”评估
请根据您使用生成式AI的真实感受,判断下列陈述与您情况的符合程度。
维度A:依赖倾向与主动思考回避
A1、遇到复杂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去询问AI,而不是先自己思考。
A2、我倾向于让AI直接给我一个完整的答案或方案,而不是提供思路启发。
A3、即使有时间,我也更愿意使用AI完成任务,因为觉得比自己动手更省力。
A4、当AI提供的答案看起来合理时,我很少去验证其正确性或深究其来源。
维度B:认知能力自我感知(削弱感)
B1、我感到长期使用AI后,自己组织信息、梳理逻辑的能力有所下降。
B2、我发现没有AI辅助时,独立进行深度思考和创新的过程变得更困难。
B3、我对AI产生依赖,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和知识储备不如以前。
B4、我意识到,使用AI减少了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试错和探索的机会。
维度C:元认知与调节策略(反向计分题)
请根据您使用生成式AI 的真实感受,判断下列陈述与您情况的符合程度。请注意该题目的选项!
5=完全不符合,
4=不太符合,
3=一般,
2=比较符合,
1=完全符合
C1、在使用AI前,我通常会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先形成自己的初步想法。
C2、我会批判性地分析AI的答案,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质疑和补充。
C3、我会刻意限制使用AI的场景,确保某些任务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以锻炼思维。
C4、我将AI视为激发灵感的“头脑风暴伙伴”,而非最终的答案提供者。
第五部分:开放性问题
1、 请描述一次您认为AI使用对您的独立思考产生了明显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具体经历。
2、 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健康、更有效地使用生成式AI,才能让它成为提升而非替代我们思考的工具?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