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专家好,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功效营养的建立和发展,特组织我会专家对已经起草完成的“功效营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草案)”(以下简称共识草案),用投票方式进行共识确认。请每位专家在每条共识草案下面A、B、C、D、E五个选项中选择自己对于该条的观点。如需帮助,请及时联系群内工作人员,感谢各位专家为中国功效营养事业做出贡献!
功效营养学:概念的演进与界定
---历史渊源:从“药食同源”到现代科学
功效营养学的核心思想——即食物具有超越基本营养需求的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功能——根植于人类悠久的文明史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约2500年前提出的“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这一著名论断,被广泛认为是该领域最早的哲学基石 。这一理念并非孤例,在世界各大传统医学体系中均有体现。例如,印度的阿育吠陀(Ayurveda)医学早在公元前1500年就系统地将食物作为药物使用 。同样,约成书于公元前200年的中国典籍《黄帝内经》也提出了膳食平衡思想,奠定了“药食同源”的理论基础 。
进入20世纪,随着营养科学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相继发现、分离并合成了多种必需微量营养素,并阐明了它们在预防和治疗营养缺乏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发现推动了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例如在食盐中添加碘和在牛奶中强化维生素D 。这些早期的食品强化实践,其本质已经体现了通过改造食物来达到特定健康目的的核心逻辑,标志着人类对食物功能的期望从满足生存需求扩展到主动预防疾病,为现代功效营养学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术语的诞生与初步定义
1989年,美国创新医学基金会(Foundation for Innovation in Medicine, FIM)的创始人兼主席Stephen DeFelice博士,通过融合“营养”(Nutrition)和“药物”(Pharmaceutical)两个词,创造了“Nutraceutical”一词 。
DeFelice博士为其提出的新概念给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定义:“一种食物(或食物的一部分),能提供医疗或健康益处,包括预防和/或治疗疾病” 。这个定义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核心要点在于:
1. 来源自食物:明确其天然来源,区别于纯化学合成的药物 。
2. 超越基础营养:其功能不仅限于提供必需营养素,更关注食物中那些对健康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如植物化学物 。
3. 兼具预防与治疗功能:这是DeFelice定义中最具革命性也最具争议的一点,它将“治疗疾病”纳入其范畴,使得功效营养品的概念直接触及了传统药品的领域。
---核心定义与演变
自“Nutraceutical”一词被创造以来,其定义随着科学认知的深化而不断演进 。
● Brower (1998) 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将其定义为:“任何属于食品或食品一部分的物质,能够带来医疗和健康益处,包括预防和治疗疾病” 。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则给出了一个更为通俗的定义:“一种被认为能提供健康益处的食品或膳食补充品” 。
● “Nutraceutical”一词在2002年,由中国学者陈忠良翻译为“功效营养”沿用至今。
综合上述演变,本专家共识提出以下核心定义:
功效营养学(Nutraceutical Science)是一门交叉学科,专注于研究来源于食物(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质或其复合物(即功效营养素)。这些物质经过分离、纯化和浓缩等标准化过程,并经由严谨的科学方法(包括体外机制研究、动物模型研究和人体临床试验)证实,能够提供超越其基本营养价值的、特定的生理调节功能或健康益处,从而在维持健康、预防慢性疾病或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中发挥作用 。
这个定义的核心要素在于:1)食物来源;2)标准化;3)超越基础营养;4)经科学循证。其中,“科学循证”是界定功效营养学的关键门槛,也是其区别于一般保健食品或膳食补充品的核心标志。
---学科内涵:生物活性与作用机制
功效营养学的科学内涵根植于其研究对象——功效营养素——的可验证的生物活性(Bioactivity) 。与仅提供能量和结构支持的基础营养素不同,功效营养素通过与人体内特定的分子靶点相互作用,主动调节生理过程 。该学科研究的作用机制是多样的,基于现有主要的研究成果,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 抗氧化与抗炎作用:许多功效营养素,特别是来自植物的多酚类化合物(如白藜芦醇、姜黄素)和类胡萝卜素(如番茄红素),能够直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ROS),或通过激活内源性抗氧化系统来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它们还能通过抑制NF-κB等关键炎症信号通路,来调控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缓解慢性低度炎症状态 。
● 基因表达调控:功效营养素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影响基因的转录、表达和表观修饰,这一领域被称为营养基因组学。例如,某些脂肪酸和植物化学物可以与核受体(如PPARs)结合,调控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网络 。一些功效营养素还可通过调控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miRNA等关键表观遗传酶和过程,来调节基因表达,进而影响健康与疾病表型。
● 通过多种相互关联的机制调控:首先,许多膳食化合物(如多酚、萝卜硫素)可抑制DNA甲基转移酶(DNM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的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分别导致特定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去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增加,从而激活肿瘤抑制基因等的表达。其次,一些营养素(如叶酸、维生素B12)是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合成前体,会全局性地影响基因表达。此外,功效营养素还能调节非编码RNA(如miRNAs)的表达水平,这些miRNA通过靶向信使RNA(mRNA)来参与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
● 细胞信号传导调节:它们能够调节关键的细胞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自噬等基本生命活动。例如,一些功效营养素在肿瘤辅助治疗中的潜力,部分源于其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或抑制血管生成 。
● 酶活性调节: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的酶,功效营养素可以影响代谢途径。例如,植物甾醇通过竞争性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相关的酶和转运蛋白,来达到降低血清胆固醇的目的 。
● 肠道微生态调节: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功效营养素直接作用于肠道菌群,通过改善菌群结构、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产生有益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进而影响宿主的代谢、免疫乃至神经系统功能。
---学科外延: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及医疗食品的范畴辨析
“功效营养品”作为一个广义的伞形概念,其外延常常涵盖了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和医疗食品等几个在市场上和法规中更为具体的品类 。
● 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s):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功能性食品是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在基础营养价值之外能对身体一项或多项功能产生有益影响的传统食品。它们通常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被消费 。
● 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s):根据美国1994年《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DSHEA)的定义,这是一种旨在补充膳食的口服产品,含有一种或多种“膳食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草药或其他植物、氨基酸等。膳食补充剂通常以胶囊、片剂等非传统食物的药用形式出售 。
● 医疗食品(Medical Foods):这是一个更为特殊和严格的类别,指在医生监督下为满足特定疾病或状况的特殊营养需求而配制的食品,用于特定疾病的饮食管理。
---监管现状与定义带来的挑战
功效营养学作为一门学科和产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源于全球范围内缺乏一个统一、协调的法律定义和监管框架。DeFelice博士的创始定义明确包含了“治疗疾病”的潜力,但在美国,相关产品绝大多数是遵循1994年颁布的《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DSHEA)。DSHEA明确禁止膳食补充剂声称能够“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这种监管模式表面上似乎直接导致了一个深刻的矛盾。然而真当某一“功效营养成分”被证实具有明确治疗疾病作用且拟以治疗适应证上市时,主要法域(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均可按药品路径注册与监管;监管判定的核心是预期用途/声称与药理作用,而非成分出身。
功效营养学与相关概念及学科的边界界定
---与膳食补充品 (Dietary Supplements) 的区别与联系
许多功效营养品在市场上是以膳食补充品的形式销售和监管的,但从科学内涵上看,二者存在根本区别 :
● 证据基础的层级不同:功效营养学的理念要求其健康声称建立在更高层级的科学证据之上,即以人体临床试验(RCTs)和深入的作用机制研究为金标准,旨在证实因果关系 。相比之下,传统膳食补充品的健康声称往往基于较低层级的证据,如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揭示相关性而非因果性)或历史使用经验 。
● 应用目的不同:膳食补充品的首要目的是“补充”日常膳食中可能缺乏的营养素,以预防营养缺乏病 。而功效营养素的应用目的则更具主动性和靶向性,旨在通过其生物活性来“调节”或“改善”特定的生理功能,以降低疾病风险或促进健康修复 。
● 专业性要求不同:由于功效营养素的作用机制更复杂,可能与其他物质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其应用通常要求在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如医生、临床营养师)指导下进行。
---与药品 (Pharmaceuticals) 的区别与联系
功效营养素与药品之间的边界相对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来源与成分:药品多为人工合成的单一高纯度化合物。而功效营养素强调来源于天然食物,通常是多种相关化合物的复合物 。
● 效力与特异性:药品通常具有高效力和强靶点交互作用,旨在对特定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强力干预以治疗(Treatment)疾病 。功效营养素则通常效力较低,其作用是多效性的(Pleiotropic),通过温和、系统性的方式阻滞(Inhibition)疾病进程或维护生理平衡 。
● 应用周期与安全性:药品通常用于短期治疗,长期使用可能伴随副作用。功效营养素则设计用于长期应用,其安全剂量范围通常较宽 。
● 监管路径:药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最严格的监管,必须经过多期临床试验。功效营养品的监管要求则远低于药品。
---与功能性食品 (Functional Foods) 的区别与联系
● 产品形态:功能性食品通常保持其传统食物基质的形态,例如添加了益生菌的酸奶 。而功效营养素则更多地指代那些从食物中分离、纯化和浓缩的生物活性成分,并以非食物的剂型(如胶囊、片剂)呈现 。
● 概念侧重: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更侧重于对“整体食物”的改良。功效营养学的概念则更侧重于其活性成分的“类药性”,强调其精准、靶向的生理干预作用。可以说,功效营养素是功能性食品发挥其健康效应的核心功能因子。
---与医学分支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 与临床医学 (Clinical Medicine)的关系:临床医学以“治已病”为核心。功效营养学则更侧重于“治未病”,在疾病状态下,功效营养学扮演的是辅助角色,旨在通过调节机体生理功能来协同主流治疗,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 。
● 与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 的关系:预防医学旨在疾病发生前进行干预 。功效营养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工具和实践路径,通过提供经科学验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疾病预防中发挥核心作用 。
● 与康复医学 (Rehabilitation Medicine)的关系:康复医学旨在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因伤病而丧失的功能。营养状况是影响康复效果的关键因素,功效营养素作为强化的营养干预手段,可用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肌肉质量、管理慢性疼痛和炎症,从而辅助和最大化康复治疗的效果。
---与营养学分支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 与公共营养学 (Public Nutrition) 的关系:公共营养学关注群体、政策和食品系统,视角是宏观的,旨在改善大规模人群的整体营养状况 。而功效营养学更侧重于个体或特定亚群,视角更为微观和个性化 ;更重要的区别是,公共营养更侧重于研究如何更好的通过营养素摄入和饮食改善预防营养相关疾病等,而功效营养学则更侧重于研究如何运用功效营养成分(包含但不限于营养素)调节、改善人体诸多机能,预防、辅助和恢复不同的健康状态和问题等。
● 与临床营养学 (Clinical Nutrition) 的关系:临床营养学主要关注在医疗环境中对已患病个体进行医学营养治疗(MNT),侧重于通过调整膳食来满足疾病状态下的基础营养需求。功效营养学则更进一步,强调利用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类药性”功能来调节生理过程,常用于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和预防。
---与相关交叉学科的区别与联系
● 与天然药物学/生药学 (Pharmacognosy) 的关系:天然药物学是研究来源于自然界的药物的科学,是功效营养学的重要上游基础学科 。它负责发现、鉴定和评估天然来源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为功效营养素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 。
● 与功能医学 (Functional Medicine) 的关系:功能医学是一种以系统生物学为基础的医学方法,旨在通过寻找和解决疾病的“根本原因”来恢复健康。功效营养素是功能医学从业者用以纠正生理失衡、进行个性化干预的核心工具之一。
功效营养学是交叉融合的基础学科
---1.生药学与天然产物化学 (Pharmacognosy and 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生药学是功效营养学的“物质来源”学科,专注于研究来源于自然界(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它为功效营养学提供了两大核心贡献:一是发现与鉴定,通过系统性地研究传统草药和天然产物,鉴定出具有潜在健康益处的生物活性化合物 ;二是标准化与质量控制,提供分析化学方法来分离、纯化和量化这些活性成分,确保功效营养品的成分明确、剂量一致 。
---2.食品科学与技术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食品科学是功效营养学的“载体与工艺”学科,它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并开发相应的加工、保藏和包装技术 。其贡献在于确保功效营养素在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 。
---3.药理学与分子生物学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功效营养学提供了核心的研究工具和理论框架,用以阐明功效营养素的作用机制。通过细胞模型、动物模型以及分子层面的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揭示功效营养素如何与人体内的特定靶点相互作用,如何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信号通路。
---4.临床医学与循证科学 (Clinical Medicine and Evidence-Based Science)
一种功效营养素是否真正对人体有效,必须通过严格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循证医学的原则,特别是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被视为验证功效的“金标准”。
功效营养学驱动发展的关键技术
---1.先进提取与纯化技术 (Advanced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ies)
为了高效、环保地从天然原料中获取高纯度的活性成分,功效营养学广泛采用了现代提取技术,如超声波辅助提取(UAE)、微波辅助提取(MAE)和超临界 fluid 提取(SFE) 。这些“绿色”技术能够显著缩短提取时间、降低溶剂消耗,并最大限度地保留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2.生物利用度提升技术 (Bioavailability Enhancement Technologies)
许多功效营养素面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挑战 。纳米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革命性的方案 。通过将活性成分包裹在脂质体、纳米乳、聚合物纳米粒等纳米载体中,可以保护其免受消化道环境的破坏,增加其溶解度和跨膜吸收效率,从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
---3.“组学”功效评价技术 ("Omics" Efficacy Evaluation Technologies)
为了系统性地理解功效营养素对人体的整体影响,功效营养学引入了“组学”技术,实现了从“单一靶点”到“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范式转变 。
● 营养基因组学 (Nutrigenomics):研究营养素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 。
● 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s):分析功效营养素干预后,细胞内蛋白质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
● 代谢组学 (Metabolomics):通过检测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绘制出身体对营养干预的“代谢指纹图谱” 。这些组学技术为深入阐明作用机制、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实现个性化营养干预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
---4.生物信息学与人工智能 (Bioinforma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智能(AI)为解析海量的“组学”数据提供了可能。AI算法能够从庞大的数据中识别出与健康或疾病相关的模式,并最终整合个体的多维度健康数据,以生成高度个性化的营养建议,这是功效营养学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功效营养学涉猎的主要领域与科学证据
功效营养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在特定健康领域的应用潜力,但评估这些潜力必须基于严谨、客观的科学证据 。
---1. 心血管疾病预防
心血管疾病(CVD)是功效营养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研究主要集中在调节血脂、血压、内皮功能等方面 。
● 植物甾醇/甾烷醇:通过在肠道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吸收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其效果已获得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机构的健康声称批准 。
● 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甘油三酯并发挥抗炎效应 。澳大利亚心力衰竭指南因其能适度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住院率而给予积极推荐。
● 多酚类化合物:来自可可的黄烷醇被认为可以通过增加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度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2. 肿瘤辅助治疗
将功效营养素作为传统癌症治疗的辅助手段,旨在增效减毒。其抗癌潜力主要基于其多靶点特性,包括抗氧化、抗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 。目前,该领域的证据主要来自于临床前研究,高质量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仍然有限且不一致 。
---3. 代谢性疾病管理 (肥胖与2型糖尿病)
利用功效营养素进行体重管理和血糖控制成为研究热点 。一项针对长期补充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荟萃分析发现,干预组的体重平均多降低1.25 kg 。然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诊疗标准目前并不推荐常规使用任何补充剂来控制血糖,理由是缺乏足够的高质量证据。
---4. 骨关节健康
骨关节炎(OA)是功效营养品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主要目标是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 。氨基葡萄糖、软骨素、姜黄素和乳香提取物是研究较多的成分,主要基于其抗炎和潜在的软骨保护作用。然而,该领域的证据充满了争议,许多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未能发现其效果优于安慰剂。
---5. 认知健康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的功效营养素,如Omega-3脂肪酸、B族维生素和多酚类化合物受到关注 。证据强烈表明,遵循健康的膳食模式,如富含多酚的地中海饮食或MIND饮食,与延缓认知衰退和降低痴呆风险密切相关,提示整体饮食的协同效应可能比单一营养素的干预更为重要。
---6. 免疫系统调节
功效营养品通过提供关键的微量营养素和生物活性化合物,来支持和调节先天性与适应性免疫反应 。
● 维生素与矿物质:维生素A、C、D、E、B族以及矿物质锌、铁、硒等,都是维持免疫细胞正常功能的必需物质 。
● 益生菌(Probiotics):特定的益生菌菌株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等方式,来调节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 。
---7. 运动营养与机能提升
运动营养旨在通过营养干预来优化运动表现、促进训练适应和加速运动后恢复 。
● 肌酸(Creatine):是研究最充分、效果最明确的运动表现增强剂之一,能增加肌肉内磷酸肌酸的储备,提升力量和爆发力 。
● 蛋白质与氨基酸:特别是亮氨酸(Leucine),是刺激肌肉蛋白质合成的关键信号。
● β-丙氨酸(Beta-Alanine):可以提高肌肉肌肽水平,从而延缓运动中因乳酸堆积导致的疲劳 。
● 硝酸盐(Nitrates):富含于甜菜根等蔬菜中,可在体内转化为一氧化氮(NO),改善血流和氧气利用效率,提升耐力表现。
学科发展前景与未来方向
功效营养学正站在一个由技术创新和科学认知共同驱动的变革前沿,向着更加精准、个性化和系统化的未来演进 。
---1. 个性化营养与营养基因组学
“一刀切”的营养建议正在被个性化营养(Personalized Nutrition)的理念所取代。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营养基因组学(Nutritional Genomics)**的兴起,它包括两个分支 :
● 营养基因组学(Nutrigenomics):研究营养素和生物活性食物成分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 。
● 营养遗传学(Nutrigenetics):研究个体的基因差异如何影响其对特定营养素的生理反应 。这些领域的进展,使得基于个体基因型、表型和生活方式数据来定制功效营养方案成为可能 。人工智能(AI)正在加速对海量“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为生成高度精准的个性化营养建议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工具。
---2. 肠道微生态的调控
肠道微生态系统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其在维持宿主健康中的核心作用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菌群失调(Dysbiosis)已被证实与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这为功效营养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干预靶点,主要包括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合生元(Synbiotics)和后生元(Postbiotics)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是发展基于个体肠道菌群特征的个性化微生态干预 。
---3. “药-营”融合:制药标准下的功效营养品研发
功效营养品与制药行业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形成一种“药-营融合”(Pharma-Nutra Convergence)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全球大型制药公司进入功效营养品市场,带来了制药行业严格的研发流程和对大规模临床试验的重视。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经过严格临床验证、功效明确、质量可控的“处方级”功效营养品。
---4. 挑战与展望:从科学验证到全球监管统一
尽管功效营养学的前景光明,但其发展仍面临着多重挑战 。
● 科学验证的挑战:需要开展更多设计严谨、周期更长、样本量更大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 。此外,产品的标准化、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和最佳剂量等问题,仍是许多研究中的关键瓶颈 。
● 全球监管的挑战:全球监管框架的碎片化是制约该领域健康发展的最大外部障碍 。推动国际组织(如WHO/FAO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和采纳统一的指导原则,是该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
---5. 消费者信任体系的构建:技术与透明度
在信息爆炸的市场环境中,重建和维护消费者的信任至关重要 。
● 供应链的透明化:区块链技术可被用于追踪功效营养品从原料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来源的可追溯性。
● 质量与纯度的可验证性: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QR code),就可以直接访问该批次产品的第三方检测报告。
●第三方认证的重要性:获得如美国药典(USP)、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 International)等国家和地区权威第三方机构的认证,将成为品牌向消费者展示其质量承诺的直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