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与传播路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
为全面地了解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与传播路径存在的问题,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参考建议,特做此调查问卷,希望同学们能在百忙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本次调查的结果完全作为此次研究使用,不会将您的信息透露给第三方,请放心填写。谢谢您的合作!同时祝您生活愉快,学习进步!
1. 您的性别:
男
女
2. 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3. 您的专业类别
理工科
文科
艺术类
其他
4. 您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3个新媒体平台
微信(公众号/视频号)
抖音
快手
B站
小红书
微博
校园官方APP
5. 您日均使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的时长:
1小时以内
1-2小时
2-3小时
3小时以上
6. 您是否曾经接触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高校思政公众号文章、思政类短视频等)?
经常接触
偶尔接触
很少接触
从未接触(若选此项,直接跳转至传播路径相关问题)
7. 您认为当前网络思政内容最主要的主题方向是什么?
宏观政策解读
理论知识传递
党史/国史教育
就业/学业相关的思政引导
人际关系/心理调适的思政内容
网络思潮辨析(如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
其他
8. 您对当前网络思政内容的贴近性评价如何?
非常贴近(能解决我的实际困惑,案例与校园生活相关)
比较贴近(部分内容有帮助,但案例不够贴近)
不太贴近(内容与我的需求脱节,案例陌生)
完全不贴近(毫无关联)
9. 您是否参与网络思政的内容选择过程之中
经常参与
偶尔参与
从未参与
10. 您认为当前网络思政内容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聚焦宏观话题多,忽视就业、学业等学生关注的现实痛点
价值引领深度不足,过度娱乐化(如部分内容为追求传播速度,过度迎合娱乐化、浅阅读趋势,弱化了对思政内容的阐释)
不同平台内容重复,同质化严重
其他
11. 您偏好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类型是
理想信念与主流价值观教育
心理健康与社会责任教育
网络素养与媒介能力教育
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
网络思潮的深度型内容(如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析等)
家国情怀教育
其他
12. 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接触网络思政内容
高校官方思政公众号
高校官方视频号
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客户端)
B站/抖音/小红书的思政账号
老师/同学转发
其他
13. 您对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政内容传播渠道的评价如何?
非常好(渠道集中,内容不重复,易获取)
比较好(主要渠道能找到内容,但偶尔重复)
不太好(渠道分散,同一内容平台重复推送,易疲劳)
非常差(找不到固定渠道,获取困难)
14. 您认为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政传播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单向推送多,无互动,传播形式缺乏吸引力(如只有文章/视频,没有评论、问答环节)
缺乏学生参与创作的机会
内容推送不精准(如给大四学生推送大一的内容等
教育主体能力不足(如部分教师难以将思政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其他
15. 您偏好的网络思政传播的方式是
有互动的方式(如话题讨论、留言抽奖)
允许学生创作的方式(如思政创作大赛、作品展示)
个性化推送方式(根据自己的年级/专业推送专属内容)
多平台联动方式(同一主题,不同平台呈现不同形式)
其他
16. 您认为以下哪些传播方式能够提升网络思政内容的影响力?
入驻学生高频使用的平台(如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
强化平台协同(如在短视频发布轻量化内容,引导用户到公众号获取深度文章)
内容主题贴切学生(如结合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将思政教育融入具体的场景化内容之中)
创新内容形式(如减少说教式文本,采用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
组建专业化传播团队(如除思政教师外,吸纳辅导员、技术人员等,确保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
分众传播,细分学生群体,实现按需推送
其他
17. 您对优化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有哪些具体建议?
18. 您对完善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路径有哪些具体建议?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