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室设定有“降低住院患者Ⅱ期及以上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工作方案和管理目标,有压力性损伤相关知识培训原始资料
2.科室至少每月有一次压力性损伤护理质控检查,有检查原始资料,每季度有总结
3.护士知晓科室发生院内压力性损伤上报流程
4.护士知晓压力性损伤分类及临床表现(NPUAP分类系统)
5.护士知晓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等级
6.患者入科后2小时内完成皮肤评估
7.风险评估工具选择适宜,当班内完成评估
8.根据评估风险等级,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病情变化再次评估。
9.动态评估护理措施的落实和效果,并及时调整
10.每次评估有护理记录,评估表分值与护理记录分值一致
11.评估表填写准确,完整、无错漏,与患者实际病情相符
12.衣裤、床单清洁干燥
13.失禁患者皮肤清洁,尿液/ 粪便收集器或高吸收型护理用品选择适宜,可使用适合的预防性敷料进行皮肤保护
14.皮肤清洁时使用温和的清洁剂,避免用力擦洗或摩擦
15.至少2小时翻身1次,或根据患者病情和减压工具使用情况确定翻身频次,体位变换时再次观察皮肤
16.病情不稳定、无法常规变换体位的患者,进行缓慢、渐进、小范围的体位变换
17.变换体位或搬动患者时无拖拽
18.俯卧位通气患者,可适当抬高床头、交替抬起受压部位,同时可在面部和其他身体受压部位使用减压工具
19.病情允许时,宜早期活动
20.高风险患者减压工具选择和使用正确
21.持续受压部位预防性敷料选择和使用正确
22.足跟、骶尾部、后枕部等受压部位减压工具选择和使用正确
23.器械类型、材质、型号选择适宜
24.器械佩戴和固定正确,松紧适宜
25.器械使用前,可用预防性敷料或衬垫进行保护
26.可移动器械至少每班评估一次,根据器械接触处及周围皮肤或粘膜的颜色、肿胀程度等确定移动时机及频次
27.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探头至少每4h移动1次,间歇充气压力袖带至少每班移动1次
28.避免各类导管、仪器连线、 电极片、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探头等置于身下,局部皮肤无持续受压
29.病情允许,尽早移除器械
30.关注患者体重、进食量/营养液入量、白蛋白等指标变化情况
31.正确执行营养支持医嘱,并观察治疗效果
32.每班交接压力性损伤风险等级和护理措施,护理措施连续、完整
33.床边交接时,重点查看持续受压部位皮肤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