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能力框架构建“专家咨询问卷

尊敬的专家,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担任“中小学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能力框架”的咨询专家!本研究是为了构建中小学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能力框架,以明确教师在GenAI时代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结构,为后续教师培训与能力测评提供理论依据。您所提供的意见仅用于学术研究,所有数据严格保密,不会以任何形式公开个人信息。

本次问卷将请您根据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对下列能力维度及能力点进行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判断,在相应等级上打“√”,并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一、专家基本信息
1.就职单位
2.学历
3.职称
4. 4.职务:_________
5.研究领域
6.教育教学或研究年限
7.是否参与过AI教育相关研究:
二、中小学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能力指标
8.一级指标重要性程度评价表
  • 不重要
  • 不太重要
  • 一般
  • 比较重要
  • 很重要
1.AI态度(教师对人工智能学习与应用的态度、学习主动性以及职业伦理责任感,教师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AI技术、能出于教育使命正确使用AI工具,以及反思AI在教学中带来的社会影响与价值问题。)
2.AI使用规范意识(教师在GenAI使用过程中,对涉及的伦理、隐私、学术规范、数据安全等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能遵守版权、保护隐私、抵制抄袭,防范AI偏见和滥用,以及依据校内外规定规范使用AI。)
3.AI技术应用力(教师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多种GenAI工具(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生成工具)、能够将这些工具组合使用于教学任务流程的能力。能够构建教学辅助自动化流程、组织工具协作使用。)
4.AI教学任务设计力(教师能够构思并使用GenAI来完成设计、组织、实施与反馈教学任务的能力。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有效的提示语,利用AI生成教学资源或教学方案,并能为学生设计结构化的多轮交互AI任务,融合 AI 生成内容与教学流程。)
5.AI教学创新实践力(教师能运用GenAI工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创新的能力。进行AI资源辅助课堂、实现差异化教学,以及组织学生参与AI驱动的探究式学习项目。)
6.AI应用成效评估力(教师能对GenAI教学应用效果进行监测、评估与优化的能力。教师能够收集与分析学生学习反馈、评价AI辅助教学成果,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和提示词,以不断提升AI在教学中的效益。)
7.教师专业发展(在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教师为保持专业胜任力并推动教学持续改进,所进行的持续性、自主性、协作性与引领性的专业成长过程。强调教师能够主动更新与AI相关的知识结构,参与专业社群,开展基于数据与实践的反思,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课堂中的可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形成“个人成长—共同体共建—教学创新”三层递进的专业发展路径。)
9.二级指标重要性程度评价表(该能力是否应纳入框架)
  • 不重要
  • 不太重要
  • 一般
  • 比较重要
  • 很重要
1.技术价值认同(认识到GenAI对教学创新、效率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潜在价值,具有主动探索和应用的意愿。)
2.人机协同意识(理解人类智能与AI的差异与互补性,认同人机协同但坚守教育的人文核心,对AI炒作保持批判性,培养以人为本的心态,理解AI的人类主导性。)
3.责任与探索(对使用AI持负责任态度,同时具备积极探索新工具、新方法的主动性。在应用过程中保持毅力和坚持。)
4.伦理规范意识(了解GenAI应用中的伦理要求、道德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伦理风险的具体范畴,掌握并能够应用AI伦理规范,理解典型伦理问题并将其内化为行为准则。)
5.隐私与数据安全(在GenAI应用中保护学生个人信息,选择符合数据安全标准的工具,理解数据安全的完整内涵。 )
6.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够识别GenAI可能带来的风险(如偏见、幻觉、学术诚信、文化破坏、环境成本等),坚持人类问责原则,质疑GenAI的可解释性,评估GenAI替代人类的限度,并制定防范和应对措施。)
7.原理理解(理解GenAI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力与局限,了解GenAI基本知识,为有效应用奠定基础。)
8.工具选择与评估(能够根据教学需求评估和选择合适的GenAI工具和平台。)
9.技术操作能力(掌握GenAI工具的基本操作技能,保障技术环境的正常运行,并能在操作中融合伦理考量。)
10.资源创建与管理(利用GenAI创建、加工和管理教学资源,掌握AI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程,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并能够创造性定制AI工具以解决具体教育挑战。)
11.教学问题识别与分析(能够识别适合用GenAI解决的教学问题,并准确定位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利用GenAI进行学情分析。)
12.教学过程设计(将GenAI整合到教学方案和学生学习活动中,设计人机协同的教学流程,理解教学融合的有机结合本质,掌握GenAI教学法。)
13.资源与策略设计(利用GenAI设计学习支持策略、创建教学资源,进行智能备课和作业设计,构建问题解决模型。)
14.风险评估与预案(预见GenAI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内容不准、技术故障),制定应对预案。)
15.课堂教学实施(在真实课堂环境中有效实施基于GenAI的教学活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模式,创建沉浸式学习体验。)
16.学习环境管理(创建支持GenAI应用的学习环境,确保技术可及性,处理突发技术问题。)
17.学生指导与支持(指导学生使用GenAI工具,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基于实时反馈调整教学,利用GenAI开展个别化指导,支持真正的个性化学习。)
18.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利用GenAI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计算思维、合作与创新能力。)
19.评价方案设计(设计包含GenAI应用效果的评价方案和工具。利用技术进行多元化的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估。)
20.数据驱动教学(利用工具分析GenAI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发现问题并改进,进行智能化的评估数据分析,并能批判性评估AI对教育的深层影响。)
21.学生评价参与(引导学生使用GenAI工具进行自主评价和同伴互评。解读GenAI生成的学习报告,实施人机协同的反馈机制。)
22.AI学习共同体(能够在校本、区域或在线平台中,通过协作讨论、共同备课、案例分享、实例共建等方式,实现围绕GenAI教学应用的持续互动与共同成长的能力。教师不仅参与共同体,还能够在共同体内贡献实践经验、推动知识共享与资源扩散,促进AI教学创新的群体化升级。)
23.专业反思与创新(理解GenAI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主动运用GenAI促进自我反思与专业发展,创造新型教学模式与策略。具备将AI作为反思对象、反思工具与创新工具的能力并推动教学持续改进。)
24.终身学习(根据个人发展需要,主动跟踪、了解并学习AI最新发展趋势,学习并内化其新知识、新工具以持续提升自身AI素养,并将新学到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
9.二级指标可操作性程度评价表(该能力能否在教师实践或测评中清晰观察与衡量)
  • 无法进行操作
  • 难以操作
  • 有一定操作性
  • 较易操作
  • 完全可以操作
1.技术价值认同(认识到GenAI对教学创新、效率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潜在价值,具有主动探索和应用的意愿。)
2.人机协同意识(理解人类智能与AI的差异与互补性,认同人机协同但坚守教育的人文核心,对AI炒作保持批判性,培养以人为本的心态,理解AI的人类主导性。)
3.责任与探索(对使用AI持负责任态度,同时具备积极探索新工具、新方法的主动性。在应用过程中保持毅力和坚持。)
4.伦理规范意识(了解GenAI应用中的伦理要求、道德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伦理风险的具体范畴,掌握并能够应用AI伦理规范,理解典型伦理问题并将其内化为行为准则。)
5.隐私与数据安全(在AI应用中保护学生个人信息,选择符合数据安全标准的工具,理解数据安全的完整内涵。 )
6.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够识别GenAI可能带来的风险(如偏见、幻觉、学术诚信、文化破坏、环境成本等),坚持人类问责原则,质疑AI的可解释性,评估AI替代人类的限度,并制定防范和应对措施。)
7.原理理解(理解GenAI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力与局限,为有效应用奠定基础。)
8.工具选择与评估(能够根据教学需求评估和选择合适的GenAI工具和平台。)
9.技术操作能力(掌握GenAI工具的基本操作技能,保障技术环境的正常运行,并能在操作中融合伦理考量。)
10.资源创建与管理(利用GenAI创建、加工和管理教学资源,掌握AI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程,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并能够创造性定制AI工具以解决具体教育挑战。)
11.教学问题识别与分析(能够识别适合用GenAI解决的教学问题,并准确定位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利用AI进行学情分析。)
12.教学过程设计(将GenAI整合到教学方案和学生学习活动中,设计人机协同的教学流程,理解教学融合的有机结合本质,掌握AI教学法。)
13.资源与策略设计(利用GenAI设计学习支持策略、创建教学资源,进行智能备课和作业设计,构建问题解决模型。)
14.风险评估与预案(预见GenAI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内容不准、技术故障),制定应对预案。)
15.课堂教学实施(在真实课堂环境中有效实施基于GenAI的教学活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模式,创建沉浸式学习体验。)
16.学习环境管理(创建支持GenAI应用的学习环境,确保技术可及性,处理突发技术问题。)
17.学生指导与支持(指导学生使用GenAI工具,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基于实时反馈调整教学,利用AI开展个别化指导,支持真正的个性化学习。)
18.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利用GenAI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计算思维、合作与创新能力。)
19.评价方案设计(设计包含GenAI应用效果的评价方案和工具。利用技术进行多元化的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估。)
20.数据驱动教学(利用工具分析GenAI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发现问题并改进,进行智能化的评估数据分析,并能批判性评估AI对教育的深层影响。)
21.学生评价参与(引导学生使用GenAI工具进行自主评价和同伴互评。解读AI生成的学习报告,实施人机协同的反馈机制。)
22.AI学习共同体(能够在校本、区域或在线平台中,通过协作讨论、共同备课、案例分享、实例共建等方式,实现围绕GenAI教学应用的持续互动与共同成长的能力。教师不仅参与共同体,还能够在共同体内贡献实践经验、推动知识共享与资源扩散,促进AI教学创新的群体化升级。)
23.专业反思与创新(理解GenAI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主动运用GenAI促进自我反思与专业发展,创造新型教学模式与策略。具备将AI作为反思对象、反思工具与创新工具的能力并推动教学持续改进。)
24.终身学习(根据个人发展需要,主动跟踪、了解并学习AI最新发展趋势,学习并内化其新知识、新工具以持续提升自身AI素养,并将新学到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
请依据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对一级指标进行排序:
(请你将人认为最重要的排为1,较重要的排为2,以此类推)
您对以上指标的判断依据及影响程度
  • 1
  • 2
  • 3
  • 4
  • 5
经验
理论
文献
直觉
您对问卷内容的熟悉程度
您认为本框架是否全面反映了教师GenAI教学应用的核心能力?
您是否认为某些能力点之间存在交叉或者冗余?如果有,请指出需要合并或拆分的能力点
您是否认为亟需补充新的层级描述或者能力点?如果有,请指出
您认为本框架用于培训设计或实践评估是否可行?有什么建议?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