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省大学生生成式AI使用强度对高阶思维能力影响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本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如ChatGPT、文心一言、Kimi、豆包等)的实际情况,以及这种使用方式与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等高阶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

  问卷采用匿名方式,不收集姓名、学号等个人敏感信息,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题目没有“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只希望您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部分 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单选】
2.您所就读的学校属于?【单选】
3.您目前所处学习阶段?【单选】
4.您目前所处的年级?【单选】
5.您所学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单选】
6.您上一学期综合成绩大致处于年级哪一水平?【单选】
7.您本学期感受到的学业压力水平如何? 【单选】

8.您是否有使用过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文心一言、Kimi、豆包等)?【单选】

9. 您主要通过哪些设备访问生成式AI?【多选】
第二部分 生成式AI使用强度
1.您大概从什么使用生成式AI工具?【单选】
2.您使用生成式AI的频率是?【单选】
3.您平均每次使用生成式AI的时长大约是?【单选】
4.您主要使用的生成式AI工具类型?【可多选】
5.您目前经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的生成式AI工具有多少个?【单选】
6.您觉得自己在“如何向生成式AI提问、设计提示词”方面的熟练程度如何?【单选】
7.您使用生成式AI时,最主要的互动方式是?【单选】

8.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您使用生成式AI最多的前3类场景,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排序题】

9.您对生成式AI的使用依赖程度如何?(1=完全不依赖,5=非常依赖)【单选】

第三部分 生成式AI在学习场景中使用情况

1.您最初开始在学习中使用生成式AI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
2.在学习/作业场景中,您使用生成式AI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可多选,最多选 5 项】
3.您使用生成式AI工具时,通常采用哪些操作方式?【可多选】
4.在学习/作业中使用生成式AI内容时,您更常见的做法是?【单选】
5.本学期您修读的课程中,大致有多少门明确要求或鼓励使用生成式AI(如ChatGPT、文心一言、Kimi、豆包等)参与学习或作业?【单选】
6.您最常在以下哪几类课程中使用生成式AI?【多选,最多3项】
7.学校或学院是否为学生提供官方推荐或统一接入的生成式AI平台?【单选】
8.您是否接受过系统的“生成式AI使用与规范”培训或讲座?【单选】
9.您认为生成式AI在学习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可多选】

10.请根据“使用AI对您个人学习的积极影响大小”,对下面几项进行由大到小排序。【排序】

11.本部分主要了解您的生成式AI学习依赖倾向
  • 完全不同意
  • 不同意
  • 中立
  • 同意
  • 完全同意
在安排作业或学习任务时,我通常会先想一想可以让生成式AI帮我做哪些部分。
遇到学业难题时,我会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会依赖生成式AI。
如果一次学习任务中完全不能使用生成式AI,我会觉得学习流程变得很不习惯。
本来只打算简单用一下生成式AI辅助学习,但实际用的时间往往会比原计划多不少。
我会严格控制生成式AI的使用范围,避免其干预过多。
当我有意识想减少对生成式AI的使用时,往往很难持续坚持下去。
如果一段时间内突然完全不能使用生成式AI完成学习任务,我会感到明显不适或焦虑。
即使老师禁止使用生成式AI,我也能自信地完成任务,并不会因此而感到焦虑。
在不能使用生成式AI的情况下,我经常会拖延启动学习任务,因为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能够通过与生成式AI合作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并能独立思考。
由于习惯依赖生成式AI,在考试或课堂不能使用AI的场合,我有时会明显感觉自己的表现比平时差。
我通过与生成式AI的合作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够在没有AI的情况下有效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 高阶思维能力自评

本部分从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请您根据日常学习情况自我评价。
  • 完全不同意
  • 不同意
  • 中立
  • 同意
  • 完全同意
在面对生成式AI提供的信息时,我会有意识地判断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通常不验证生成式AI的答案,直接采纳其内容。
我能识别出AI生成内容中逻辑不清晰或证据不足的部分。
我习惯性地依赖AI给出的答案,很少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本质。
我能利用生成式AI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或解决方案。
我不依赖生成式AI的灵感,通常通过自己的思考打破思维定势。
我经常将AI生成的不同元素进行组合、重构,以创造出新的内容。
使用AI并未对我的想象力和创意产生显著影响,我更依赖自己的思维。
遇到复杂学习任务时,我会先利用 AI 拆解问题,再把大目标分成可执行的小步骤。
我通常坚持传统的方法,不太依赖AI来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面对真实情境问题(课程设计、项目实践等),我能综合 AI 建议与多方信息,拟定可行方案。
我在使用AI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时间安排,通常随机使用AI。
发现 AI 反馈效率不高时,我会主动调整提示词或更换学习策略。
我不会根据AI的输出效果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通常按原计划继续学习。
使用各类数字工具(含 AI)时,我会针对自己的需求设计合适的提问或操作方式。
当AI结果不理想时,我往往不会做出任何调整,而是直接接受输出结果。
我善于把 AI 给出的建议与自己的想法结合,形成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或作品。
我使用AI时,只关心获得答案,不主动检查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内容。
我大致清楚自己在哪些知识或能力上比较薄弱,并会利用 AI 进行针对性训练。
我完成AI任务后,很少进行反思和总结,通常直接开始下一任务。
在分析问题时,我通常不会使用AI,而是直接依赖自己的思考和经验。
面对多步骤任务,我能够借助 AI 设计出清晰、有逻辑的操作流程图或伪代码。
面对重复性学习任务时,我通常会手动完成,避免使用AI生成脚本或公式。

第五部分 生成式AI使用风险

1.关于生成式AI在学习中的使用,您对哪些问题有较强担忧?【可多选,最多3项】

2.如果高校要重点防范生成式AI带来的风险,您认为下面哪些问题最值得优先管好?请按“治理优先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排序】

3.您认为高校若想“既用好生成式AI,又防止高阶思维被削弱”,最应优先做的三件事是?【多选】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