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热梗的生存逻辑与影响”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受访者:
您好!我们正开展“互联网热梗的生存逻辑与影响”学术调查,旨在系统梳理互联网流行梗文化的传播规律、社会价值及潜在影响,为相关文化研究提供实证支撑。本次问卷实行匿名填写,所有收集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将严格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安全,全程填写预计耗时4-6分钟,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 您的年龄段是?(单选)
A. 18岁及以下
B. 19-25岁
C. 26-35岁
D. 36-45岁
E. 46岁及以上
2. 您的身份是?(单选)
A. 在校学生
B. 职场人士
C. 自由职业者
D. 其他
3. 您是否关注并了解当下的互联网热梗(如“哈基米”“泰酷辣”“邪修”等)?(单选)
A. 非常了解,并能熟练使用
B. 比较了解,知道大部分
C. 一般,偶尔听说过一些
D. 不太了解,基本不关注
4. 您通常通过哪些渠道接触到互联网热梗?(可多选)
A.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
B. 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
C. 内容评论区/弹幕
D. 影视剧/综艺作品
E. 身边人日常交流
F. 其他
5.当您遇到不理解的热梗时,会采取何种做法?(单选)
A. 主动搜索查询,明确其含义与来源
B. 结合上下文猜测,不深入探究细节
C. 直接忽略,无需了解其含义
D. 感到反感,认为热梗无实际价值
6.您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使用热梗吗?(如聊天、发布社交内容时)(单选)
A. 经常使用
B. 偶尔使用
C. 很少使用
D. 从不使用
7.您使用热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可多选)
A. 增添交流趣味性,丰富互动氛围
B. 融入社交圈层,避免与他人脱节
C. 简洁精准表达复杂情绪或观点
D. 无意识使用,已形成行为习惯
E. 其他
8.在您看来,内容能成为“热梗”的核心原因有哪些?(可多选)
A. 内容有趣搞笑,能提供情绪舒缓价值
B. 形式简洁易懂、易模仿,参与门槛低
C. 精准契合社会情绪或特定群体心理需求
D. 明星、网红等公众人物的带动传播
E. 平台算法推荐机制的强力推送
F. 商业资本刻意营销推广
G. 其他
9. 您认为热梗的创作与传播主体更符合以下哪种描述?(单选)
A. 特定网红/博主主导创作,大众跟风传播
B. 网友群体协作创作,共同完善并扩散
C. 平台定向推动热门内容,催生热梗传播
D. 主流媒体引导创作,塑造正向热梗
E. 无明确主导主体,自发形成并自然传播
10.您认为热梗对个人语言习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可多选)
A. 丰富语言表达方式,提升语言活力
B. 导致语言表达浅层化、碎片化
C. 助力特定圈层身份认同,增强群体归属感
D. 加剧代际或圈层间的沟通隔阂
E. 无明显影响
11. 您是否遇到过热梗被过度使用,进而产生反感的情况?(单选)
A. 经常遇到
B. 偶尔遇到
C. 很少遇到
D. 从未遇到
12. 您认为热梗在哪些领域具备积极利用价值?(可多选)
A. 商业营销:品牌借热梗拉近与用户距离
B. 知识科普:用热梗包装内容,降低知识理解门槛
C. 公益宣传:依托热梗传播力扩大公益影响范围
D. 文化输出:中文热梗助力本土文化国际传播
E. 无任何积极利用价值
F. 其他
13. 您认为热梗可能带来哪些风险或负面影响?(可多选)
A. 语言规范破坏:影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与完整性
B. 意义解构:严肃话题被过度娱乐化消解
C. 网络暴力:热梗成为攻击他人的工具
D. 圈层隔阂:特定热梗加剧群体信息茧房
E. 无显著风险或负面影响
F. 其他
14. 您希望未来互联网热梗呈现何种发展趋势?(可多选)
A. 提升文化内涵,传递正向价值观
B. 保留娱乐属性,坚守文明使用底线
C. 减少盲目跟风,鼓励原创热梗创作
D. 明确场景边界,避免热梗过度泛化使用
E. 回归理性传播,降低热梗过度热度
F. 其他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时间与真诚分享,您的每一项回答均对本次研究至关重要!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