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组曲》:艺术感受调查问卷民族气节与抗战精神的音乐表达
尊敬的受访者,您好!
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黄河组曲》的调查,旨在探究这部伟大音乐作品如何通过其艺术手法,唤起听众心中的民族情感与精神力量。本问卷将关注您的个人艺术感受,恳请您在安静的环境中,回忆或构想聆听该作品的体验,并真诚作答。感谢您的宝贵贡献。
1. 您的年龄段是?
A. 18岁及以下
B. 19-30岁
C. 31-45岁
D. 46-60岁
E. 60岁以上
2. 您的职业是?
A. 学生
B. 企业职员
C. 文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
D. 自由职业者
E. 退休人员
F. 其他
3. 您平时的音乐欣赏频率是?
A. 几乎每天
B. 每周数次
C. 每月数次
D. 很少
E. 几乎不
4. 您通常偏好哪种类型的音乐?(可多选)
A. 流行音乐
B. 古典音乐
C. 民族/传统音乐
D. 摇滚/电子音乐
E. 爵士/蓝调
F. 其他(请注明)
5. 在本次调查之前,您是否知道《黄河组曲》这部音乐作品?
A. 非常了解,能说出其创作背景和主要乐章
B. 比较了解,听过大部分乐章
C. 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具体内容
D. 完全没听说过
6.您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到《黄河组曲》的?(可多选,若第5题选D可跳过)
A. 学校音乐课/教材
B. 音乐会、演出
C. 影视作品、纪录片
D. 网络媒体(如B站、短视频、音乐App)
E. 家人、朋友推荐
F. 书籍、报刊杂志
G. 其他(请注明)
7. 您是否完整或部分地欣赏过《黄河组曲》?(可多选)
A. 完整欣赏过(现场或音视频)
B. 欣赏过部分著名乐章(如《黄河颂》、《保卫黄河》)
C. 只听过片段或旋律
D. 从未欣赏过
8.在欣赏《黄河组曲》时,下列哪些艺术元素让您最直接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气节?(可多选)
A. 旋律线条(如《黄河颂》中宽广悠长、充满赞颂感的旋律)
B. 节奏动力(如《保卫黄河》中轮唱/卡农带来的源源不断、此起彼伏的推进感)
C. 和声与配器(如铜管乐激昂的号角、定音鼓模拟的惊涛骇浪,营造出的紧张与壮阔)
D. 力度对比(音乐从弱到强、从细腻到宏伟的巨大反差,象征力量的积蓄与爆发)
E. 音乐意象(通过音符描绘的“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等画面感)
F. 其他(请简要说明)
9. 在《黄河颂》或《黄水谣》的慢板乐章中,音乐除了描绘黄河的壮美,是否也让您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民族苦难与悲怆?
A. 强烈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着历史的创伤与坚韧
B. 有所感受,旋律中带有哀伤与思念的情绪
C. 感受不深,更多地注意到其优美的一面
D. 完全没有感受到
10. 当听到《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乐章时,音乐如何激发了您的抗争精神与必胜信念?(可多选)
A. 节奏与速度:坚定的进行曲节奏和快速行进的速度,给人以行动感和紧迫感。
B. 合唱/合奏的力量:众人齐唱、乐队全奏形成的排山倒海之势,体现了全民团结的力量。
C. 旋律的号召性:旋律简单有力,朗朗上口,如同战斗的号角和呐喊。
D. 情感的递进:音乐情绪从倾诉、控诉逐步发展到怒吼、抗争,形成一个不可阻挡的情感洪流。
E. 其他(请简要说明)
11. 您认为《黄河组曲》中最能象征“黄河”本身与“民族精神”合一的艺术时刻是?(可简要描述或指出具体乐章段落。示例:如《黄河船夫曲》中船工号子与风浪搏斗的乐句;《怒吼吧!黄河》末尾连续上行的最强音等),)
12. 如果将《黄河组曲》与您听过的其他西方经典抗战或爱国题材音乐(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交响曲》等)相比,您认为其表达民族气节最独特的地方在于?
A. 深度融合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如船工号子、民歌音调),更具本土气息。
B. 音乐意象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紧密绑定,象征意义更为具体和深厚。
C. 情感表达更直接、更炽热,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号召性。
D. 不了解西方同类作品,无法比较。
E. 其他(请简要说明)
13. 在当代社会,通过《黄河组曲》来回望那段抗战历史,您认为其艺术价值与精神价值哪个更能打动您?
A. 艺术价值更打动我,即使不了解背景,其音乐本身也极具感染力。
B. 精神价值更打动我,音乐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是其灵魂所在。
C. 两者密不可分,艺术手法完美地服务并升华了精神内涵。
D. 没有特别考虑过。
14. 您认为《黄河组曲》在今日,对于中华儿女理解民族历史、砥砺民族气节,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我们又应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年从艺术角度感受这份精神?
15.对于《黄河组曲》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您还有哪些具体的意见或建议?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