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身边经历”家庭暴力认知与现状的调查问卷
我们是由法学专业学生组成的科研小组,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家庭暴力社区认知与干预模式的公益研究。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及社会干预效果,以期为构建更有效的社区支持体系提供参考。
本问卷采用匿名方式,所有数据仅用于统计分析,我们将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问卷填写大约需要3-5分钟。您的参与对我们至关重要,感谢您的支持与贡献!
第一部分:基础认知
1. 在您看来,以下哪些行为属于家庭暴力?(可多选)
殴打、推搡、禁闭等身体伤害
辱骂、恐吓、贬低、侮辱等精神伤害
强迫性行为或性接触
严格控制经济、阻碍社交、跟踪监视
以上所有
其他
2. 据您所知或观察,在您的社交圈(如亲友、邻居、同事等)中,是否存在家庭暴力现象?
是的,我知道明确的案例
我怀疑可能存在,但没有证据
据我所知,没有
不清楚/难以判断
3. 如果您曾目睹或怀疑身边发生家暴,您当时的主要感受是?(可多选)
愤怒,认为施暴者应受惩罚
同情受害者,但不知如何帮助
认为这是别人的“家务事”,不便干涉
无奈,感觉法律或社会干预力量有限
其他:
4.如果您的好友向您倾诉正在遭遇家暴,您最可能会怎么做?
耐心倾听,给予情感支持
建议ta立即报警或寻求法律援助
建议ta联系妇联、社区或反家暴机构
帮助ta分析情况,但尊重ta的最终决定
感到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应对
5. 您认为阻碍家暴受害者寻求帮助或离开施暴者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单选)
经济不独立,难以独自生活
为了孩子或家庭完整而选择隐忍
害怕施暴者报复,担心人身安全
受“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观念影响
对法律和保护系统缺乏信心
对施暴者仍抱有感情或幻想
6. 您认为当前社会对家暴受害者的支持(如法律、庇护所、心理咨询等)足够吗?
非常足够
比较足够
一般
比较缺乏
非常缺乏
不了解
7. 在您的生活圈(如亲友、邻居、同事)中,您是否知晓或怀疑过存在家庭暴力的情况?
是,我明确知晓
我有所怀疑,但不确定
否,从未听说或怀疑过
说不清
(如果选择A或B,请继续填写以下关于该特定事件的问题;如果选择C或D,请直接跳转至第二部分)
8. 在该事件中,主要发生的家暴类型是?(可多选)
身体暴力(如殴打、推搡、限制人身自由)
精神暴力(如侮辱、谩骂、威胁、恐吓、冷漠忽视)
性暴力
经济控制(如严格控制钱财、剥夺基本生活费用)
其他:
9. 据您了解,该事件中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关系是?
丈夫对妻子
妻子对丈夫
父母对子女
子女对父母
伴侣(未婚情侣)
其他:
10. 据您了解,该暴力行为发生的频率是?
一次性事件
偶尔发生(如数月一次)
经常发生(如每月数次)
不清楚
第二部分:对家暴成因与社区干预的看法(以下问题无需针对特定事件,可基于您的普遍认知回答)
11. 在您看来,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施暴者性格缺陷(如易怒、控制欲强)
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
经济压力或纠纷
观念问题(如“男尊女卑”、“家丑不可外扬”)
原生家庭的影响(家族中有暴力史)
沟通不畅与情感纠纷
外部社会压力(如工作、社交)
法律意识淡薄,认为打家人不犯法
12. 当家庭暴力发生时,您认为受害者最应该向谁求助?(可多选)
社区居委会/村委会
公安机关(拨打110)
亲朋好友
妇联组织
工作单位
专业法律机构
心理咨询机构
不知道向谁求助
13. 您对社区、公安等机构处理家庭暴力事件的效果评价是?
非常有效,能及时制止并解决问题
比较有效,但处理方式较为简单,可能复发
效果一般,多以“劝和”为主,难以根治
效果甚微,感觉不被重视
不了解处理过程和效果
14.您是否认为社区干预家暴,是在侵犯您的隐私
是
否
15.如果您遇到家暴,会怎么做
第三部分:家庭暴力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影响
16. 您认为,在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中,发生家暴对子女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是什么?(可多选)
产生恐惧、焦虑、不安全感
出现行为问题(如攻击性、退缩)
影响学业和社交能力
可能习得暴力行为,未来成为施暴者或受害者
其他:
17. 相比之下,您认为在没有子女的夫妻关系中,家暴对受害方的主要心理影响是?(可多选)
自尊心严重受损
陷入深度抑郁与无助
对婚姻和亲密关系感到绝望
经济依赖导致难以离开
社会孤立,缺乏支持
其他:
第四部分:基本信息(用于统计分析)
18.您的性别:
男
女
暂不愿透露
19. 您的年龄段:
18-25岁
26-35岁
36-45岁
46-55岁
56岁及以上
20. 您的最高教育程度:
高中及以下
大专/本科
硕士及以上
21. 您所在的区域:
城市
乡镇
农村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