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学科视角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的调查问卷(教师)
1.您的性别
男
女
2.您的学历
中等师专
高等师专
本科
研究生
3.您的教龄
0-5年
6-10年
11-20年
21年以上
4.您的职称
未定级
三级教师
二级教师
一级教师
高级教师
5.您对跨学科教学了解吗?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不太了解
完全不了解
6.您认为小学语文古诗词与其他学科存在知识或方法上的融合吗?
没有
可能有
有,但较少
有,还很多
7.您在平常的古诗词教学中会挖掘或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方法吗?
总是
经常
偶尔
几乎不会
8.您认为有必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开展跨学科教学吗?
非常有必要
有一定必要
可有可无
没必要
9.您通常会什么时候尝试进行古诗词跨学科教学?
平时上课时
公开课时
参与相关课题时
一般不尝试
10.您认为古诗词跨学科教学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句、意象和典故的含义
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创建学科关联,形成对古诗词的多维理解
将诗词中抒发的情感(如思乡、惜别、乐观)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
11. 在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中,您常用的辅助教学手段是?(可多选)
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
古诗词互动工具(填词游戏、在线答题等)
古诗词地图/地理可视化(标注创作地点、路线等)
虚拟/增强现实(VR/AR还原诗词场景)
板书等较为传统的教学手段
12.您一般在跨学科古诗词教学中较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
情境教学法
其他(请注明)
13.您在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中常与哪些学科进行融合?(可多选)
音乐
美术
地理
历史
其他(请注明)
14.您对音乐、科学、美术等其他学科教材内容的了解程度如何?
非常熟悉,能灵活运用相关教材内容
比较熟悉,了解主要知识点
一般了解,能简单结合
不太熟悉,较少参考其他学科教材
几乎不了解,仅偶尔涉及
15.您通常如何选择古诗词的跨学科切入点?(可多选)
分析诗词中的科学现象
挖掘诗词中的艺术元素
联系诗词中的历史事件
结合诗词中体现的主题
其他(请注明)
16. 您在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科边界问题?
以语文为主体,适度延伸
平等对待各学科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调整
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的方法
17.在古诗词跨学科课堂中,您观察到的学生表现是?
非常积极(主动参与讨论,表现出强烈兴趣)
比较积极(能配合教学活动,有一定互动)
一般(反应平常,无明显变化)
不太积极(兴趣较低,参与度弱)
18.您认为古诗词跨学科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要促进作用是?(可多选)
提升对诗词的多元理解(结合历史、艺术等背景)
激发探究兴趣(主动提问、拓展学习)
增强知识迁移能力(联系其他学科内容)
促进创新表达(创作、表演等更具创意)
效果不太明显(与传统教学差异不大)
19.您认为用跨学科的方式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效果怎么样?
非常好
较好
一般
较不好
不好
20.您对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适应性如何?
非常适应
比较适应
较不适应
不适应
21.您觉得自己在进行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时难度如何?
很难
比较难
比较容易
很容易
22.您在进行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可多选)
课程内容繁多,难以确定融合点
缺乏优质、成体系的跨学科教学资源
跨学科教学任务达成度不高
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
其他(请注明)
23.您认为教师开展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可多选)
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学校的提供的教学资源
跨学科教学的协作机制
其他(请注明)
24.为促进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
您所在学校为提供了哪些实质性支持?
(可多选)
目前学校尚未提供相关支持
定期组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专题教研活动
开展教师培训、专家讲座等专业发展活动
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和硬件设施(如相关素材、跨学科案例、VR设备等)
建立了一定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