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络语言对十六至十八岁人群母语(汉语)表达能力影响的研究问卷

尊敬的受访者,您好!

本问卷旨在研究网络语言(如迷因、表情符号及网络用语)对十六至十八岁人群母语(汉语)表达能力的影响。本问卷为匿名调查,所有信息仅用于学术研究,您的隐私将得到严格保护。问卷预计完成时间约为五到十分钟。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1.

您现在的年龄是?

2. 您的性别是?
3.

您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深度交互使用电子设备?

注:本问卷中的“电子设备”指依赖电子元件(如芯片、晶体管)和电力运行,并能处理、传输或控制信息的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电视等。“深度交互使用”指长时间集中于设备的信息处理活动(如阅读、写作、视频通话),不包括短暂查看时间或通知等瞬时操作(如查看智能手环)。

第二部分:网络语言使用习惯

4. 您平均每天使用以简体中文作为主要交流语言的社交媒体(如微信、QQ、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的时间为:
5. 您在日常线上交流中使用以下网络语言形式的频率如何?
基本不使用:平均大于等于零次小于五次每百次回复;
很少使用:平均大于等于五次小于二十五次每百次回复;
偶尔使用:平均大于等于二十五次小于四十五次每百次回复;
经常使用:平均大于等于四十五次小于六十五次每百次回复;
总是使用:平均大于等于六十五次每百次回复。
  • 基本不使用
  • 很少使用
  • 偶尔使用
  • 经常使用
  • 总是使用
表情符号(如😂、😊、😭等)
表情包(带文字的图片)
迷因(meme)图片或视频
网络流行语(如"何意味"、"苦命鸳鸯"等)
缩写或拼音简化(如"u1s1"、"yyds"等)
英文字母缩写(如"lol"、"lmao"等)
6.

您在以下场合中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如何?

基本不使用:平均大于等于零次小于五次每百次回复;
很少使用:平均大于等于五次小于二十五次每百次回复;
偶尔使用:平均大于等于二十五次小于四十五次每百次回复;
经常使用:平均大于等于四十五次小于六十五次每百次回复;
总是使用:平均大于等于六十五次每百次回复。
  • 基本不使用
  • 很少使用
  • 偶尔使用
  • 经常使用
  • 总是使用
与朋友聊天
与家人交流
在工作/学习场合
正式书面写作(如邮件、报告等)
社交媒体发布内容

第三部分:表达能力的自我

7. 您认为自己在以下方面的母语(中文)能力如何?
  • 非常差
  • 较差
  • 一般
  • 较好
  • 非常好
语法准确性(造句正确性)
词汇丰富性(使用多样化的词汇)
表达清晰性(能清楚表达意思)
正式书面写作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综合水平
8. 您在正式场合因使用网络语言而遇到沟通困难或误解的频率如何?
9. 在需要使用正式母语表达时(如撰写正式文件、演讲等),您感到困难的频率如何?

第四部分:汉语表达规范性测试

请从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正式书面语规范的一项。

第一部分:语言精准性与表达能力
10.

书面文本中,表达最简洁、逻辑最清晰的是?

11. 学术论文中,最符合正式文体规范的是?
12. 正式商务函件中,最妥帖的表达是?
第二部分:语法与句法分析
13. 以关联词使用正确、语法关系最清晰的是?
14. 语序安排最合理、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是?
第三部分:词汇与语义精准性
15. 以下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16. 用语境中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对于实验数据,我们必须________,不能有丝毫马虎。
17. 以下句中,鉴于与基于使用最准确的是?
第四部分:阅读理解与分析
阅读材料: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然而,文化自信并非自我封闭,更非盲目排外。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既能够珍视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又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唯有如此,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18. 根据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19. 文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三个递进修饰语的修辞作用主要是?
20.

十分感谢您的参与!如果可能,您是否愿意参与后续研究?后续研究可能需要我们收集您的正式作业或文件和进行线下交流。请您放心,您有权自主选择不提供任何涉及个人隐私或敏感信息的内容。所有收集的信息将严格保密,仅限于本研究团队使用,绝不会泄露给任何第三方。如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联系我们获取更多信息。您的参与完全出于自愿,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21. 请在此处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