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社恐”现象心理机制的研究
同学,是否曾在人群中小小“社恐”?我们正在收集你的社交小情绪。问卷全程匿名,就像说句悄悄话,只为探寻更友善的大学社交氛围。
第一部分 基本信息
您的性别是:
男
女
您的年级身份是: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您的专业是:
文科
理科
工科
医科
艺术类
体育类
其他
您的生源地是:
乡镇
农村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您是否是独生子女?
是
否
您认为您是I人还是E人?
I人(偏内向)
E人(偏外向)
介于两者之间
第二部分 情境感受
1.班级聚会、社团活动等集体场合对我来说像:
快乐星球,积极融入,全程嗨玩
任务打卡,正常参与,找熟人朋友玩/安静当背景板
煎熬现场,坐立难安,沉迷手机/找借口提前溜
避之不及,收到通知直接“已读不回”
2.在课堂或小组讨论中会让我感到非常紧张
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3.与“权威人士”(如老师、领导)交谈时,我感到紧张
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4.我需要鼓起很大勇气才能主动与他人开始一段对话
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5.社交结束后,我会反复回想自己的行为,担心有不妥的地方,感到尴尬或后悔
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6.我担心别人会对我的言行有负面评价
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7.社交带来的疲惫感会持续很久,需要独处来“恢复能量”
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第三部分 行为习惯
1.我会主动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
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2.走在人群密集的路上,我觉得总是有人在注意我,下意识四处张望
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3.我在线上能量爆棚,但在线下沉默寡言
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4.我会通过一直玩手机、喝水等行为来掩饰社交中的紧张
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5.即使内心渴望社交,我最终也常常选择放弃
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6.我最常选择的沟通方式:
面对面唠嗑,表情动作全到位
语音通话,听声识人更亲切
文字沟通,斟酌字句不尴尬
随缘切换,看具体情况和对象定
7.我对于交友的看法是
我的人缘很好,身边有许多朋友
我的朋友不多,但是却彼此深交
我的朋友很少,我享受独处空间
我的朋友很少,但是我渴望友谊
8.总体而言,我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的评价是:
8-10分,社交场控手,任何社交场合都能做到得心应手
5-7分,日常沟通没问题,遇到突发情况会错手不及
2-4分,可以进行必要的简单交流,但不会与他人进行深交流
0-1分,社交小白,完全不会主动开口
第四部分 思考与洞察
1.假设存在一款“社交适配模拟器”,能帮助您精准匹配相处无压力的社交对象场景或沟通方式,您最希望它具备哪个独特功能来化解你的社交困扰?
精准找人
场景攻略
实时提词
安全退出机制
其他_______原因______
第五部分 定义与应对
1.如果您“社恐”,您认为自己的“社恐”情况更多是:
一种稳定的性格特质,更享受独处
一种情境性的紧张感,渴望社交但会焦虑
两者兼有
不确定
2.如果您“社恐”,您认为导致自己社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认知因素(缺乏自信、过分在意他人想法)
性格因素(天生内向,喜欢独处)
过往负面经历(如曾被排挤、嘲笑)
特定情境的压力(如面对权威、成为焦点)
缺乏社交技巧和经验
其他_______
3.如果您“社恐”,您认为这种情绪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导致人际关系建立困难
遭遇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如问路,点餐)
造成了一定心理压力(如自尊,情绪)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起丰富的内心世界
减少了生活中没必要的社交
无明显影响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您感到“社恐”时,您通常会如何应对
强迫自己适应,硬着头皮上
选择逃避问题,仍不敢直面
向朋友家人倾诉,寻求帮助
自己寻找良策,等待新时机
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
其他
5.如果您觉得自己“社恐”,您希望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改善或帮助?
学校开设技能培训
提供便捷的心理咨询服务
线上匿名支持社群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进行自我调节
不需要,随着外力推动,我会逐渐自信
不需要,我认为这是个人特质,无需改变
其他_______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