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相关标准考试
欢迎参加本次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相关标准考试,请认真阅读题目并作答。考试内容涵盖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安全注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末梢血标本采集及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等标准。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答,祝您考试顺利!
1. 基本信息:
姓名:
部门:
员工编号:
一、单选题(共128题)
2. 根据WS/T 512—2025,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的首要原则是
先消毒后清洁
先清洁后消毒
清洁消毒同步进行
仅做清洁即可
3. 关于清洁单元的管理要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同一清洁工具可在不同病区间轮换使用
应实施“一床一巾”或“一室一拖把”
清洁工具每周集中消毒一次即可
清洁工具可跨区域使用
4. 高频接触表面日常清洁消毒的频次要求是
每天至少1次
每天至少2次
每周至少1次
根据污染情况随时进行
5. 以下哪种消毒剂不推荐用于环境表面的常规消毒
含氯消毒剂
季铵盐类消毒剂
醛类消毒剂
过氧化氢消毒剂
6. 患者血液、体液等少量(<10mL)污染的处理方法是
立即使用吸湿材料覆盖后清理
先用清水冲洗再消毒
直接喷洒消毒剂作用30分钟
用普通抹布擦干即可
7. 清洁工具的存放要求不包括
分区存放
标识清晰
集中放置于护士站
保持干燥、清洁
8. 终末清洁与消毒的时机是
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
每天下午固定时间
每周大扫除时
感染暴发时
9. 环境表面清洁质量评价的首选方法是
视觉检查法
化学检测法
微生物检测法
ATP生物荧光检测法
10. 大量污染物(>10mL)的处置流程,第一步应为
直接喷洒高水平消毒剂
使用含氯消毒剂的干巾覆盖
立即用吸湿材料覆盖并清除
通知专业人员进行处置
11.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原则,错误的是
不同区域防护要求相同
应根据风险评估选择防护用品
脱卸防护用品后应执行手卫生
可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应消毒后使用
12. 清洁工具的复用处理要求是
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每日清水冲洗即可
每周统一消毒一次
污染严重时更换即可
13. 医疗机构应建立环境清洁质量评估制度的频次是
每月至少一次
每季度至少一次
每半年至少一次
每年至少一次
14. 关于清洁服务外包管理,以下要求正确的是
外包后医疗机构无需监督管理
应签订协议明确服务内容和要求
外包人员无需进行岗前培训
外包人员可不受医疗机构制度约束
15. 消毒剂使用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现用现配
可使用热水配制以增强效果
注意有效期
配制时做好个人防护
16. 地面清洁的正确方法是
干式清扫
湿式清洁
直接使用消毒剂拖地
大量喷洒清水后拖地
17.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分区中,属于高风险区域的是
行政办公室
普通病房
手术室、ICUD
候诊区
18. 床单元的终末清洁消毒范围不包括
床栏、床头柜
呼叫按钮
相邻墙壁
病床底盘
19. 环境清洁消毒记录应保存的时间至少为
3个月
6个月
1年
3年
20. 预防性消毒的目的是
杀灭已知的病原微生物
在未发现明显污染时减少微生物数量
仅在有疫情发生时进行
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
21. 清洁车功能分区的要求是
洁污不分
洁污分区明确
可以混放使用
无需特殊分区要求
22.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原则包括
规范化管理
分级管理
信息化管理
全员参与
23. 以下哪些属于高频接触表面
床栏
床头柜
监护仪按键
门窗把手
24. 清洁工具的选择要求包括
材质不脱落
易于清洗消毒
不同区域可通用
有颜色标识区分
25. 医疗机构应进行环境清洁消毒培训的对象包括
保洁人员
医务人员
实习生、进修生
行政管理
26. 清洁消毒过程中的个人防护要求包括
穿戴工作服
根据风险选择口罩
必要时佩戴护目镜
戴清洁手套
27. 环境表面监测的指标包括
细菌菌落总数
致病微生物
消毒剂浓度
ATP相对光度值
28.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分区包括
低度风险区域
中度风险区域
高度风险区域
极高度风险区域
29. 清洁工具复用的处理流程包括
清洗
消毒
干燥
灭菌
30. 消毒剂选择的原则包括
有效期内的合法产品
按使用说明配制
现用现配
专人管理
31. 医疗机构的应急预案应包含的内容包括
突发事件类型
应急响应流程
清洁消毒要求
人员调配方案
安全注射相关题目
32. 《安全注射》本标准实施日期是
2025年7月30日
2026年2月1日
2025年12月31日
2026年6月1日
33. 注射器从无菌包装取出后未立即使用,最长有效期为
2小时
4小时
6小时
24小时
34. 皮肤黏膜消毒后,正确的操作是
立即穿刺
用无菌纱布擦干
等待消毒剂自然待干
用75%乙醇再次擦拭
35. 肠外营养液启封后如需存放,应置于
室温环境
2℃~10℃冰箱
25℃以下阴凉处
-20℃冷冻
36. 多剂量药液启封后,储存时需标注的内容不包括
失效日期
患者信息
操作者姓名
药品名称
37. 输液接头消毒时,若说明书未注明擦拭时间,应至少
5秒
10秒
15秒
30秒
38. 采血笔的使用原则是
一人一用一消毒
专人专用
可多人共用
每周更换
39. 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置依据是
WS/T 367
GBZ/T 213
WS/T 510
WS/T 433
40. 安全注射培训内容不包括
非安全注射的危害
药品采购流程
锐器伤预防措施
无菌技术操作
41. 为患者实施注射操作前,手卫生的时机是
仅接触患者后
穿戴防护用品后
接触无菌物品前
脱手套后无需洗手
42. 本标准性质为
强制性标准
推荐性标准
行业规范
技术指南
43. 中心血管导管置管操作中,不属于最大无菌屏障的是
穿无菌手术衣
戴无菌手套
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患者全身覆盖无菌单
44. 锐器盒更换的时机是
每日定时更换
容量达1/2时
容量达3/4时
操作结束后更换
45. 以下哪项是标准中明确禁止的危险操作
共用注射器
使用安全型注射装置
标注多剂量药液失效日期
锐器盒及时更换
46. 安全注射的核心目标包括
避免医护人员被锐器刺伤
防止患者间交叉感染
保护医护人员及环境安全
降低注射操作时间成本
47. 以下属于安全注射“三要素”的是
接受注射者安全
注射操作者安全
注射环境安全
注射后的废弃物安全
48. 配置化疗药物时,正确的防护措施包括
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使用生物安全柜
穿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操作后消毒台面
49. 以下操作违反“一人一针一管”原则的是
同一患者不同部位注射使用同一注射器
多位患者使用同一支未开启的胰岛素笔
为两位患者抽取药物时更换针头但共用注射器
为单患者静脉注射后更换针头用于另一部位
50. 注射操作前准备环节应包括
在清洁区配制药液
戴手套、铺无菌盘
核对药品有效期与澄明度
使用过期消毒剂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题目
5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定义中,强调感染发生的前提是
患者存在基础泌尿疾病
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管后48小时内
仅限重症监护病房患者
尿培养阳性即可诊断
52. 符合留置导尿管指征的情况是
患者要求留置
尿失禁患者常规护理
术中精确监测尿量
无尿路梗阻的清醒患者
53. 置管前手卫生的正确时机是
仅佩戴手套前
佩戴手套后
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
仅接触患者后
54. 导尿管选择的原则是
尽量选择粗径导尿管
硅胶材质为首选
常规使用抗菌涂层导管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最小规格
55. 置管时无菌操作的关键要求是
仅需戴无菌手套
使用灭菌润滑剂
无需铺无菌巾
可由家属协助
56. 日常维护中集尿袋的放置位置应
高于膀胱水平
低于膀胱水平
与膀胱平齐
随意放置
57. 导尿管固定时,避免牵拉的目的是
减少患者不适
降低尿道损伤和感染风险
方便护士操作
节省固定材料
58. 集尿袋尿液排放的频率要求是
每24小时一次
每8小时一次
当尿量达3/4满时
仅更换时排放
59. 疑似导尿管堵塞时,正确的处理是
高压冲洗导尿管
无菌操作下冲洗
立即拔管
让患者多饮水
60. 留置导尿管患者常规清洁尿道口的频率是
每日1次
每日常规清洁 大便后
每周2次
无需清洁
61. 导尿管更换的指征不包括
破损或堵塞
无菌性操作中断
常规每7天更换
尿培养阳性
62. 拔除导尿管的最佳时机是
留置满14天
无需继续留置时立即拔除
患者出院时
医生查房后
63. CAUTI预防的核心策略是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置管指征
每日膀胱冲洗
常规尿培养
64. 疑似CAUTI时,送检尿标本应
从集尿袋中采集
断开导尿管接口采集
清洁中段尿
随时采集
65. 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建议的评估频次是
每日评估
每周评估
每月评估
无需评估
66. 导尿管留置的绝对指征包括
急性尿潴留
危重患者尿量监测
患者行动不便
盆腔手术术中管理
67. 置管前准备工作包括
评估患者过敏史
准备无菌导尿包
向患者解释操作
家属签署同意书
68. 导尿管维护的“三避免”原则指
避免牵拉
避免集尿袋高于膀胱
避免常规膀胱冲洗
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末梢血标本采集相关题目
69. 根据WS/T 848—2025,末梢血采集的主要适用人群是
仅限婴幼儿
仅限成年人
所有年龄段患者
仅限急诊患者
70. 首选末梢血采集部位是
耳垂
足跟
中指或无名指末端
手掌根部
71. 婴儿(<1岁)首选的采血部位是
拇指指腹
足跟内外侧
耳垂边缘
小指末端
72. 采血前局部皮肤准备的正确方法是
直接用酒精棉球擦拭
清洁后用75%乙醇消毒并自然干燥
碘伏消毒后立即穿刺
热敷5分钟后直接采血
73. 穿刺深度一般不应超过
1.0mm
2.0mm
3.0mm
4.0mm
74. 末梢血采集的适用范围包括
血常规检测
血糖监测
血培养
血气分析
75. 采血前准备包括
核对检验申请项目
选择合适采血部位
准备止血带
评估患者状态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相关题目
76. 患者身份识别的核心目的是
记录患者基本信息
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诊疗服务
区分不同病室的患者
便于医务人员沟通
77. 患者身份识别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法,且宜包含的“患者唯一识别信息”是
姓名 性别
床位号 房间号
身份证号或病案号
年龄 医保卡号
78. 新生儿腕带的临时命名规则是
“父亲姓名 婴 性别 出生日期”
“母亲姓名 婴 性别 出生日期”
“医院编号 婴 性别 出生日期”
“科室名称 婴 性别 出生日期”
79. 腕带佩戴的松紧度标准是
紧贴皮肤,无法伸入手指
可容两指,不能取出
可自由滑动,不影响血液循环
婴幼儿可伸入三指,成人可伸入一指
80. 普通门急诊患者就诊时,身份识别的方式是
必须佩戴腕带,核对腕带信息
开放式询问姓名和年龄,用就诊卡核对病历等信息
仅需核对就诊卡,无需口头询问
由家属代为陈述信息,无需患者确认
81. 患者身份识别的核心原则包括
双重识别
持续识别
统一识别
随机识别
82. 腕带佩戴的注意事项包括
松紧度以可容两指为宜
婴幼儿腕带可伸入一指
避免压迫皮肤
每日更换一次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