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AI的使用意愿
1. 您的性别:
A. 男
B. 女
C. 其他
2. 您的学历:
A.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大四
3. 您的专业类型:
A. 文科(文学、历史、哲学等)
B. 社科(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
C. 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等)
D. 工科(计算机、机械、土木等)
E. 商科(经济、管理、会计等)
F. 其他(请填写)
4. 您在学业场景中使用AI工具(如ChatGPT、文心一言、MathGPT、CodeLlama等)的频率:
1分:从不
2分:偶尔(每月1-3次)
3分:经常(每周1-3次)
4分:频繁(每周4次及以上)
5. 您每次在学业中使用AI工具的时长:
1分:10分钟以内
2分:10-30分钟
3分:30分钟-1小时
4分:1小时以上
6. 您在学业中主要使用AI工具的场景包括:
A. 文本写作(论文、报告、作业初稿、文案撰写等)
B. 计算类任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公式推导、统计运算等)
C. 代码开发(编程练习、bug调试、项目开发、语法优化等)
D. 文献整理(文献检索、摘要提炼、引用格式规范、综述框架搭建等)
E. 知识查询(概念理解、考点梳理、难题解答、知识点拓展等)
F. 课件/PPT制作(内容梳理、逻辑搭建、排版设计、案例补充等)
G. 语言学习(翻译、语法纠错、口语练习、写作润色等)
H. 方案设计(实验方案、调研方案、策划方案等)
I. 其他(请填写)
7. 您是否会依赖AI工具完成学业核心任务(如作业、课程论文主体内容、核心代码编写等)?
1分:完全不依赖
2分:偶尔依赖(遇到难题时仅参考思路)
3分:经常依赖(大部分内容借助AI生成后调整)
4分:高度依赖(直接使用AI成果,仅做少量格式修改)
8. 使用AI时,您是否会针对AI的回答进一步追问细节(如"请补充案例""换一种解法""解释原理"等)?
1分:从不(仅获取首次答案)
2分:偶尔(仅关键任务时追问)
3分:经常(多数情况下会追问1-2次)
4分:频繁(多次追问直至满足学业需求)
9. 您是否会主动质疑AI给出的学业相关答案(如怀疑逻辑漏洞、数据准确性、观点合理性等)?
1分:从不(完全信任AI答案)
2分:偶尔(明显不合理时才质疑)
3分:经常(重要任务时主动质疑)
4分:频繁(每次使用都会针对性质疑)
10. 质疑AI答案后,您会采取哪些行动?(多选题)
A. 忽略质疑,继续使用原答案
B. 查阅教材、文献验证AI答案
C. 咨询老师、同学确认正确性
D. 重新向AI提问,要求其修正或提供依据
E. 放弃使用该AI工具,更换其他渠道获取答案
F. 其他(请填写)
11. 您是否会对AI生成的学业内容进行二次思考/深度优化(如调整逻辑结构、补充个人观点、融合专业知识等)?
1分:从不(直接原样使用)
2分:偶尔(仅简单修改错别字或格式)
3分:经常(调整逻辑、补充个人见解和案例)
4分:频繁(深度优化,将AI成果与自身思考完全融合)
12. 您是否会用AI工具验证自己独立完成的学业成果(如作业答案、论文逻辑、代码正确性等)?
1分:从不
2分:偶尔(仅重要考试/论文前验证)
3分:经常(每次独立完成后都验证)
4分:频繁(思考过程中就多次用AI核对思路)
13. 使用AI时,您是否会要求AI解释答案的生成逻辑/推导过程(如"请说明公式推导步骤""解释代码原理"等)?
1分:从不(仅关注最终答案)
2分:偶尔(答案存疑时才要求解释)
3分:经常(多数情况下会要求解释)
4分:频繁(每次使用都必须了解生成逻辑)
14. 我能识别出AI提供的部分信息存在错误、逻辑漏洞。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15. 我会确认AI提供信息的来源,检验其可信度。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16. 使用AI后,您对学业难题的思路清晰度(如明确解题步骤、核心关键点):
很不满意
1
2
3
4
5
很满意
17. 使用AI后,您拆解复杂学业任务(如论文写作、项目设计)的能力:
很不满意
1
2
3
4
5
很满意
18. 使用AI后,您寻找多元学业解法(如同一题目不同思路、不同研究视角)的意识:
很不满意
1
2
3
4
5
很满意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