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行为研究问卷new
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本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社交媒体平台自我呈现行为的相关情况。问卷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所有数据仅用于研究目的,我们将严格保密您的个人信息。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您的真实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
您的性别
男
女
您的年龄
在以下平台中,哪一个最符合您“会定期分享个人生活动态”的描述
微信朋友圈
微博 / 小红书 / 抖音等非微信朋友圈平台
我几乎不在任何平台定期分享个人生活动态
您在朋友圈平台发布内容的频率更接近?
几乎每天
每周几次
每月几次
很少发布(偶尔遇到值得分享的事才发)
在准备朋友圈内容时,大家有不同的习惯。请评估你进行以下操作的频率
总是如此
经常如此
偶尔如此
几乎从不
对图片/视频进行美化(如调色、美颜、裁剪)
对文案进行修改和润色
特意选择与内容风格匹配的滤镜或模板
设置“分组可见”
编辑好内容后,最终选择不发布
你使用以下微信功能来管理自己朋友圈的频率是
经常使用
偶尔使用
很少使用
从未使用
将朋友圈设置为“最近三天/一个月可见”
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并删除或设为私密旧内容
使用“朋友圈置顶”功能
在发布内容后,因担心他人看法而将其删除或设为私密
请仔细观察以下模拟的几种朋友圈风格,哪一种最接近您个人习惯的分享方式:
图 I 类
图 II 类
图 III 类
图 IV 类
在朋友圈环境中,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内容的发布。请评估以下因素对你发布决策的普遍影响程度
影响很大
有些影响
几乎没有影响
内容是否能传递积极、乐观的感受
内容是否展示了个人品味或成就
内容是否可能让家人/老师/朋友担心或失望
此题请选择影响很大
内容是否可能引起他人的嫉妒或负面评价
内容是否与自己过往的分享风格一致
朋友圈的互动反馈(如点赞、评论)对你后续的分享行为通常有什么影响
影响显著:会鼓励我更多地分享同类受欢迎的内容
会微妙影响:不会直接决定,但可能会在无形中影响我对内容主题的偏好
几乎没有影响:我分享内容主要基于个人意愿,与互动情况关系不大
对于朋友圈的分享行为,你个人的整体体验更接近以下哪一项
是一个需要主动经营的过程,有时会耗费心力
是一个自然随心的过程,乐在其中且轻松无负担
是一个功能性的记录行为,没有太多情感上的投入
您在非朋友圈平台发布内容的频率更接近?
几乎每天
每周几次
每月几次
很少发布(偶尔遇到值得分享的事才发)
您发布的内容类型主要涵盖哪些?
日常生活记录(如美食、旅行、自拍)
知识/经验分享(如学习、职场、技能)
观点表达(如社会事件、影视评论
情绪抒发与个人感悟
幽默搞笑或轻松趣事
主要以转发/评论他人内容为主
其他(请注明)
您在分享前对将发布内容的筛选程度如何?
严格筛选,只分享“高光时刻”和积极内容
有所筛选,倾向于分享美好一面,但偶尔也分享普通日常
不太筛选,真实记录,无论精彩与否
几乎不筛选,想到什么就发什么
驱动您进行上述内容筛选与形象管理的主要动力是?
记录存档:为自己留下生活记忆
印象管理:有意识地塑造一个更理想、更受欢迎的个人形象
社交互动: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开启话题
情感共鸣:表达情绪、寻求理解与共鸣
价值提供:分享知识、信息或实用内容
社会认同:通过分享获得认可,融入群体或潮流
您较少或从不分享个人生活动态,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请选择最重要的1-3项)
缺乏动力:觉得生活平常,没什么值得分享的。
注重隐私:不希望个人生活暴露在太多人面前。
维护形象:担心发布的内容不能给自己“加分”,或带来误解。
社交压力:在意他人的评价和反馈,感到有压力。
平台不适:觉得社交平台的氛围不适合表达真实的自己。
时间精力:觉得维护社交媒体形象太耗费时间和心力。
我们理解您较少在社交媒体分享生活。与此同时,浏览他人的动态也是一种常见的参与方式。请问您是否经常浏览他人发布的内容?
是
否
根据下方阅读的内容,请问您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
苹果
橘子
香蕉
榴莲
橙子
其他
【情景设定】
想象一位普通用户分享了一次“月度大餐”:一组在高级餐厅的精美照片,配文愉悦。而您了解到,TA的日常消费其实比较普通。
请基于此类情景的普遍印象回答:
您认为,在此类分享中,用户期望塑造的形象与他们真实日常生活水平之间通常存在多大差距?
差距巨大,线上形象远高于真实生活水平
存在明显差距,线上形象略高于真实生活水平
差距一般,略有美化但基本符合
几乎没有差距,真实反映
您认为这类“理想化分享”内容,普遍经过刻意修饰或美化的程度是?
总是精心修饰(如精心修图、刻意摆拍、文案反复斟酌)
经常修饰
偶尔修饰
很少修饰(简单拍摄,真实记录)
请仔细观察以下模拟的几种朋友圈风格,您认为哪一类在
微信朋友圈平台
中更为普遍?
图 I 类
图 II 类
图 III 类
图 IV 类
作为观察者,您认为普通用户在
微信朋友圈平台
呈现的“线上形象”,与他们“真实自我”的重合度如何
高度一致
大部分一致,但有部分美化
约一半一致,一半为塑造的形象
小部分一致,大部分为精心塑造的形象
基本为完全不同的形象
以下用户画像,您认为哪一类在
非微信朋友圈平台(小红书、微博等
)
中更为普遍?
生活展示家:专注于分享精心打理的个人生活与消费体验。
知识分享者:乐于在熟悉领域输出知识、经验或教程。
观点评论员:热衷于对公共事务或文化产品发表见解和评论。
情感记录者:乐于分享个人情绪、感悟和内心世界。
社群互动者:以评论、转发和参与讨论为主要活动。
难以归类,或没有明显倾向。
作为观察者,您认为普通用户在
非微信朋友圈平台
呈现的“线上形象”,与他们“真实自我”的重合度如何
高度一致
大部分一致,但有部分美化
约一半一致,一半为塑造的形象
小部分一致,大部分为精心塑造的形象
基本为完全不同的形象
您认为大多数用户最终的分享策略更接近以下哪一种?
“内外有别”:在朋友圈更谨慎、更筛选(严格);在非朋友圈平台更放开、更敢于塑造形象(宽松)。
“主次分明”:在非朋友圈平台更精心经营以获取影响力(严格);在朋友圈则更随意、更真实(宽松)。
“一以贯之”:无论在哪个平台,都采用相似的美化程度和筛选标准。
“返璞归真”:在两个平台都倾向于最小化修饰,尽可能真实地分享。
在您看来,驱动用户在
微信朋友圈
进行“理想化分享”(如筛选、美化内容)的主要压力来源是什么?
关系维护压力:主要为了在现实熟人圈(亲友、同学等)中维护和谐、积极的个人形象,避免负面评价。
圈层认同压力:主要为了融入好友圈子,跟上大家的分享潮流,避免显得落伍或不合群。
双重压力:关系维护与圈层认同两种压力并存。
几无压力:分享主要出于个人记录或随心表达,未感受到明显外部压力。
其他压力:
在您看来,驱动用户在
非微信朋友圈平台(如小红书、微博)
进行“理想化分享”的主要压力来源是什么?
流量竞争压力:主要为了在算法主导下获得更多曝光、关注与互动,需要迎合平台规则。
人设经营压力:主要为了在一个特定社区或粉丝群体中,塑造并维持一个鲜明、一致的个人形象或身份标签。
双重压力:流量竞争与人设经营两种压力并存。
几无压力:分享主要出于个人记录或随心表达,未感受到明显外部压力。
其他压力: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