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转新闻”对大学生媒介信任度影响分析调查问卷
本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接触网络反转新闻的现状及其对媒介信任度的影响,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采用匿名形式,恳请您根据实际情况作答,感谢支持!
1. 您的性别
男
女
其他
2. 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及以上
3. 您的专业类别
人文社科类(含新闻传播、文学、法学等)
理工科类
经管类
艺术类
其他
4. 您所在的高校类型
双一流/985/211高校
普通本科院校
专科院校
其他
5. 您日常日均使用各类媒介的总时长
1小时以内
1-3小时
3-5小时
5-8小时
8小时以上
6. 您过去一年中接触到“反转新闻”(初始报道与后续真相不一致的新闻)的频率
几乎没有
偶尔(1-3次)
经常(4-10次)
非常频繁(10次以上)
7. 您通常通过哪种渠道首次接触到反转新闻
微博热搜
抖音/B站/小红书等内容平台
微信朋友圈/公众号
新闻客户端推送
同学/亲友分享
其他
8. 您接触过的反转新闻中,最常见的主题类型
校园相关事件(学术不端、校园纠纷等)
社会民生热点
明星八卦/娱乐新闻
青年就业/考研/考公相关
公共安全事件
其他
9. 您能准确识别出某条新闻属于“反转新闻”的概率
完全不能
偶尔能(10%-30%)
部分能(30%-70%)
大部分能(70%-90%)
完全能(90%以上)
10. 您判断一条新闻可能“反转”的主要依据
新闻来源的权威性
报道是否有完整证据链
事件是否存在多方说法
网友评论的争议程度
自身过往经验
其他
11. 您是否曾转发/点赞/评论过后续被证实为“反转”的新闻
从未有过
1-3次
4-10次
10次以上
12. 当您发现自己曾支持过反转新闻后,第一反应是
无所谓,正常现象
有点尴尬,减少类似转发
对传播该新闻的渠道产生不满
对所有新闻都产生怀疑
主动提醒他人该新闻已反转
13. 您认为反转新闻产生的核心原因
自媒体为博流量故意夸大/编造信息
媒体追求时效性而仓促报道
网友断章取义传播
信息源单一且未核实
事件本身复杂、真相难快速厘清
其他
14. 您对国内主流新闻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的整体信任程度
非常不信任
不太信任
一般
比较信任
非常信任
15. 您对商业新闻客户端(如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的整体信任程度
非常不信任
不太信任
一般
比较信任
非常信任
16. 您对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上自媒体账号发布的新闻类内容的信任程度
非常不信任
不太信任
一般
比较信任
非常信任
17. 接触反转新闻后,您对主流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变化
显著下降
略有下降
没有变化
略有上升
显著上升
18. 接触反转新闻后,您对自媒体账号发布的新闻内容的信任度变化
显著下降
略有下降
没有变化
略有上升
显著上升
19. 您是否会因为某平台多次推送反转新闻而主动取消关注/屏蔽
完全不会
可能不会
不确定
可能会
一定会
20. 您认为媒体报道中“真实性”与“时效性”的重要性对比
真实性远重于时效性
真实性更重要
两者同等重要
时效性更重要
时效性远重于真实性
21. 总体而言,您对当前各类媒体发布信息的信任水平
非常低
较低
一般
较高
非常高
22. 接触反转新闻后,您在转发新闻前的核实行为变化
从不核实,和以前一样
偶尔核实(如看评论区),略谨慎
经常核实(如查权威来源),谨慎很多
每次都仔细核实,不随意转发
23. 您现在对“热门新闻”(热搜前排、朋友圈刷屏内容)的态度
立刻相信并参与讨论/转发
先观望,等后续报道再判断
保持怀疑,不轻易表态
不再关注热门新闻
24. 您是否会主动向他人提醒“警惕反转新闻”
完全不会
偶尔会
经常会
一定会
25. 您认为减少反转新闻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关键的措施是
媒体加强事实核查
平台完善内容审核机制
高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提高自身辨别信息能力
加大虚假新闻处罚力度
其他
26. 您希望媒体在报道有争议的新闻时,应重点提供
事件细节与证据
多方观点与采访
专家解读与分析
后续跟踪报道
信息来源说明
其他
27. 反转新闻对您获取真实信息的整体影响程度
几乎无影响
影响较小
影响一般
影响较大
影响极大
28. 您是否愿意参与媒介素养相关的培训或活动(如讲座、workshops等)
非常不愿意
不太愿意
无所谓
比较愿意
非常愿意
29. 您印象最深刻的一起反转新闻事件是
30. 结合您的经历,谈谈反转新闻对您的媒介使用习惯或信息判断方式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或您对减少反转新闻传播有哪些建议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