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公园步道及社区公园柱灯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受访者:
您好!为优化公园步道、社区公园柱灯的配置与使用体验,提升夜间出行安全性与舒适度,我们开展本次专项调研。问卷仅用于设施改进与学术研究,所有信息严格保密,恳请您根据实际感受如实填写,感谢您的支持!
一、基础信息(必答题)
您一般去公园或者社区公园的时间段
白天
傍晚
夜晚
您的年龄段
18岁及以下
19-35岁
36-55岁
56岁以上
3.您夜间(18:00后)前往公园(步道/社区公园)的频率:
每日1次及以上
每周3-5次
每周1-2次
每月1-3次
几乎不夜间前往
4.您前往公园的核心出行方式(可多选)
步行(纯休闲散步,时速3-4km)
慢跑/快走(健身类,时速5-8km)
骑行(自行车/电动车,时速8-15km)
推婴儿车/陪同老人慢行(时速2-3km)
其他:
5.您是否属于以下特殊人群(可多选,无则选F):
老年人(60岁及以上)
儿童家长(需陪同12岁及以下儿童出行)
视力不佳者(近视≥600度/散光≥200度/老花≥300度,不含矫正后正常者)
行动不便者(需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工具)
夜间健身高频人群(每周夜间健身≥3次)
无
二、公园柱灯灯核心使用体验(必答题)
6.夜间在公园行走时,柱灯的亮度对您观察路面障碍物(如台阶、坑洼、碎石、树根凸起)的影响:
完全看不清,频繁担心绊倒,需低头紧盯路面
能看到但不清晰,需放慢脚步(时速≤3km)才能规避
清晰可见,正常速度行走(时速3-5km)无需刻意留意
过于明亮,地面反光强烈,反而看不清暗处细节(如树荫下障碍物)
7.柱灯的灯光是否存在眩光问题(如直视灯源刺眼、地面反光晃眼、玻璃/水面反射强光):
频繁遇到,每100米至少出现3次,严重影响视线
偶尔遇到,每100米出现1-2次,短暂不适后可恢复
极少遇到,全程仅出现1次以内,基本无影响
从未遇到,视线舒适,无任何刺眼感
8.您是否遇到过柱灯相关的不良情况(可多选):
关键路段(如转角、坡道、台阶处)灯具不亮
灯具闪烁/忽明忽暗(持续3秒以上),影响判断
部分区域灯光被树木枝叶/设施遮挡,形成1米以上黑暗盲区
灯光颜色杂乱(同一区域出现3种及以上光色),造成视觉疲劳
灯具外壳破损/电线裸露,存在安全隐患
从未遇到
其他:
9.您认为柱灯的开启/关闭时间与实际需求匹配度:
开启过晚,天黑后15-30分钟仍无照明
开启过晚,天黑后30分钟以上仍无照明
关闭过早,21:00-22:00熄灯,无法满足晚归需求
关闭过早,22:00前已熄灯,严重影响使用
匹配度一般,春秋季昼夜温差大,需按时段调整时长
完全匹配,贴合昼夜长短变化(冬季17:30左右开启,夏季19:00左右开启;统一22:30后熄灯)
10.您更偏好的柱灯光色类型(可多选):
暖黄色(2700K-3000K,氛围柔和,适合休息区)
中性光(4000K-4500K,明亮不刺眼,适合步道通行)
冷白色(5000K-6000K,视野清晰度高,适合坡道/台阶等危险路段)
分区域配色(步道用中性光,休息区/儿童游乐区用暖黄色)
智能光色(根据天色自动切换,傍晚暖黄、夜间中性)
其他:
三、功能与安全需求(必答题)
11.您认为当前柱灯对夜间出行安全的保障程度:
完全能,安全感充足,独自夜间行走无顾虑
基本能,但偏僻角落(如公园深处、卫生间附近)仍有顾虑
不太能,照明盲区多/亮度不足,需结伴同行
完全不能,不敢夜间独行,仅白天前往
12.您是否希望柱灯增加以下功能(可多选)?
人体感应(有人时全亮、无人时低亮/熄灭,感应距离5-8米)
亮度调节(根据天色自动调节,阴天/雨天亮度提升30%)
应急照明(突发断电时持续亮2-4小时)
驱蚊功能(内置驱蚊灯珠,不影响照明效果)
装饰性灯光(如节日渐变、轮廓氛围灯,不刺眼)
报警联动(遇紧急情况可触发灯光闪烁警示)
其他:
13.您对柱灯的安装高度和密度有何看法?
高度过高(≥5米),地面照明不均匀
高度过低(≤2.5米),易碰撞且眩光明显
密度过大(间距≤8米),灯光过密刺眼,造成光污染
密度过小(间距≥15米),照明断层,存在盲区
高度(3-4米)和密度(10-12米间距)均合适
其他建议:
四、其他建议(选答题)
14.您对公园步道/社区公园柱灯的其他改进建议: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