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如何处理选文和原文的关系(以高中课文为例)
1.请选择一项您印象最深刻的“整本书阅读”篇目作为本问卷的参考背景:
《红楼梦》
《乡土中国》
《平凡的世界》
《复活》
《边城》
《老人与海》
其他
2. 您认为教材编者在节选长篇文章成课文时,主要的考量是什么?(可多选)
体现原著核心思想
展现作者艺术特色
符合课标教学要求
适应课堂教学时长
适合学生认知水平
其他
3. 在您看来,课本中的“选文”与完整的“原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样本与整体:选文是原文的缩影和代表。
路标与地图:选文是引向阅读原文的入口和指引。
零件与机器:选文是原文的组成部分,但脱离整体难以完全理解其意义。
其他:
4. 您认为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处理选文与原文关系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可多选):
教学课时紧张,难以统筹安排
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差异大
自身对部分原著钻研不够深入
缺乏连接选文与原文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考试)方式与整本书阅读目标不匹配
5. 在您参与/实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通常如何利用“选文”?(可多选)
作为“引子”:通过精讲选文,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作为“范例”:通过选文教授阅读方法,让学生迁移运用于全书阅读。
作为“支点”:以选文为基点,设计任务,驱动学生到原著中探寻答案。
作为“对比项”:将选文与原著被删减部分进行对比,探讨删改的得失。
主要围绕选文本身进行教学,对整本书仅做背景介绍。
6. 当学习“选文”时,如果遇到需要联系“原文”才能深入理解的问题(如:某个人物的前史、某个情节的伏笔),您通常会如何做?
设计专题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阅读原著相关章节。
直接补充讲解相关知识背景。
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如论文、书评)。
鼓励学生自行查阅,课上分享。
7. 您认为,将“选文”学习与“整本书”阅读深度融合,最主要的益处是什么?(可多选)
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避免断章取义。
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
更真切地感受经典的魅力与文学的整体美。
掌握阅读长篇文章的策略,提升阅读能力。
增加学习负担,效果不如精讲单篇课文。
8. 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您更倾向于哪种方式?
应以传统的笔试,考查对名著细节、主题的理解为主。
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如阅读笔记、小组报告、口头答辩等。
应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笔试,全面考查。
应以激发和维持阅读兴趣为主要目的,减少刻意的考核。
9. 请结合一个具体的教学或学习案例(如我们之前在基本信息中提及的篇目),分享一个您认为成功(或失败)地连接了“选文”与“原文”的经历。(例如:是如何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选文,引导学生理解《红楼梦》的整体悲剧基调的?)
10. 为了更有效地协调“选文”教学与“整本书”阅读,您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或评价体系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诚挚感谢您的宝贵时间和真知灼见!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