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面面观——基于唯物辩证法的认识与反思
本次调查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校园生活的现实问题,问卷匿名且仅用于实践报告分析,感谢您的参与!
您的性别:
男
女
您的年龄段:
18岁以下
18~25
26~30
31~40
41~50
51~60
60以上
1. 你认为当前校园学习节奏(如课程密度、作业量)的“度”是否合理?
A. 过于紧张
B. 稍显紧凑但可接受
C. 比较宽松
D. 过于松散
2. 面对“线上学习+线下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你认为两种方式的关系是?
A. 线上是线下的有效补充,二者相互促进
B. 线上替代了线下的部分功能,存在冲突
C. 线下是核心,线上作用有限
D. 没明显感觉
3. 你在参与校园社团活动时,是否感受到“个人兴趣”与“集体目标”的矛盾?若有,通常如何协调?
A. 经常有,优先服从集体目标
B. 偶尔有,尝试平衡二者
C. 很少有,个人兴趣与集体目标一致
D. 没有参与社团
4. 你认为校园食堂的“菜品丰富度”与“价格合理性”之间,目前处于怎样的状态?
A. 菜品丰富但价格偏高(次要矛盾影响体验)
B. 价格合理但菜品单一(主要矛盾待解决)
C. 二者都比较均衡
D. 二者都不满意
5. 当你在校园中遇到设施故障(如水电、网络),通常的解决流程是?你认为该流程是否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 反馈后快速解决,能体现(实践推动问题解决)
B. 反馈后拖延较久,部分体现
C. 反馈后无回应,未体现
D. 未遇到此类问题
6. 你认为校园“考证热”(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证书)的现象,是“社会需求”对“个人选择”的影响吗?
A. 是,完全受社会就业需求驱动
B. 部分是,兼顾个人提升与社会需求
C. 不是,主要是个人兴趣
D. 没参与考证,不了解
7. 你在与室友相处时,是否会因生活习惯差异产生矛盾?通常如何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解决?
A. 经常有,针对性沟通调整
B. 偶尔有,互相包容妥协
C. 很少有,习惯比较一致
D. 没有矛盾
8. 你认为校园“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是否体现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的意义?
A. 是,既获得报酬也锻炼能力
B. 部分体现,更多是为了赚钱
C. 没体现,岗位内容缺乏价值
D. 未参与勤工助学
9. 面对校园中的“内卷”现象(如成绩竞争、评奖评优),你认为其根源是“个人发展需求”还是“外部环境压力”?
A. 主要是外部环境(如评价体系)
B. 主要是个人发展需求
C. 二者共同作用
D. 没关注过“内卷”
10. 你认为校园图书馆的资源(书籍、座位、电子设备)配置,是否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则?
A. 符合,重点资源(如专业书籍)配置充足
B. 部分符合,次要资源(如休闲读物)不足
C. 不符合,资源分配不均衡
D. 很少使用图书馆
11. 你在完成小组作业时,是否感受到“分工协作”对效率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原》中“系统优化方法”的哪个特点?
A. 感受到,体现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B. 感受到,但部分成员拖沓导致效率降低
C. 没感受到,小组作业效果与个人完成差不多
D. 很少参与小组作业
12. 你认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 做到了,既有讲座也有咨询服务
B. 部分做到了,理论多实践少
C. 没做到,形式化严重
D. 没参与过心理健康教育
13. 你观察到校园中的“浪费现象”(如食堂剩餐、水电浪费),从《马原》“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看,这一现象与哪些因素相关?(可多选)
A. 个人节约意识不足
B. 食堂菜品分量不合理
C. 校园节约宣传不到位
D. 设施老化导致的资源损耗
14. 你认为校园“学生组织”(学生会、社团联)的工作,是否体现了“群众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念?
A. 体现了,切实反映学生需求
B. 部分体现,偶尔关注学生意见
C. 没体现,更多是执行上级安排
D. 不了解学生组织工作
15. 当你学习《马原》课程时,是否会尝试用其原理分析校园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看待学习中的挫折。
A. 经常会,能帮助理性分析
B. 偶尔会,遇到具体问题时尝试
C. 很少会,觉得理论与现实脱节
D. 不会,没理解原理
16. 你认为校园“体育设施”的使用频率,是否与“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相关?
A. 相关,设施不足导致供不应求
B. 相关,设施分布不合理导致部分闲置
C. 不相关,主要是学生运动意愿低
D. 没关注过体育设施
17. 你在校园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是否感受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A. 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同时提升了自己
B. 部分感受到,主要是完成任务
C. 没感受到,觉得意义不大
D. 没参与过志愿服务
18. 你认为校园“信息通知渠道”(班级群、公众号、宣传栏)的效率,是否符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
A. 符合,多渠道覆盖确保信息传递
B. 部分符合,存在信息重复或遗漏
C. 不符合,渠道混乱导致信息滞后
D. 没关注过通知渠道
19. 你观察到校园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差异”(如大一与大三),这一差异体现了《马原》中“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哪个特点?
A. 体现了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特征)
B. 体现了曲折性(学习状态有起伏)
C. 没体现,差异是偶然的
D. 没观察到这种差异
20. 结合本次问卷涉及的校园生活问题,你认为运用《马原》的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A. 能更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B. 能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思路
C. 能加深对理论本身的理解
D. 没感受到明显价值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