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视频创作者的劳动特征与平台规训机制
基本信息
1. 您的性别:
女
男
2. 您的年龄:
18-24
25-34
35-44
45及以上
3. 您所在的城市: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二线城市(如成都、武汉、杭州)
其他
4. 您的教育背景:
高中及以下
大专
本科
硕士及以上
5. 使用AI创作视频是您的:
副业
主业
爱好
6. 您最常使用的AI创作工具平台是什么?
剪映
快影
即梦
其他(请说明)
7. 您创作的AI短视频通常发布在哪些平台?(可多选)
抖音
快手
B站
其他(请说明)
8. 您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多少?
1万以下
1万-5万
5万-10万
10万以上
关于身份转化
9. 您首次接触AI生成内容的动机是什么?
出于好奇,觉得AI技术很酷
觉得用AI生成视频很方便,想降低创作门槛
看到平台上其他AI生成视频很火,想模仿
其他(请说明)
10. 您使用AI创作的频率如何?
偶尔尝试
有一定规律,但不稳定
每周都有创作
每天都有创作
11. 您是否同认同自己“AI视频创作者”的身份?
是,平台的流量激励(如粉丝增长、收益)促使我转变为创作者
是,AI工具的迭代与更新让我不断提升创作效率
否,仍然保持“兴趣创作”的状态
关于持续参与
12. 您从偶尔创作转向持续创作的动力是什么?
发布视频后获得较高的播放量、点赞、评论或粉丝增长
平台的流量激励与奖励
AI工具本身的不断更新与功能提升
其他(请说明)
关于创作过程与平台规训
13. 在创作过程中,您认为AI工具的角色是什么?
完全辅助创作,只是提供技术支持
和我一起协作,生成创意和内容
主要负责技术操作,我负责创意部分
其他(请说明)
14. 您是否会根据平台的流量反馈(如播放量、点赞、评论)调整创作内容?
是,我会根据反馈调整创作方向,目标是提升曝光率
是,我会调整内容风格以迎合平台推荐算法
否,我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不太受流量反馈影响
15. 在AI工具的使用中,您是否发现自己的劳动有隐性贡献(如上传素材、提供数据、互动行为)?
是,这些贡献被用来优化AI工具和平台算法
否,我的贡献仅限于直接创作
不确定
16. 您是否觉得平台的推荐算法对您的创作有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是,平台的算法推荐帮助提高了曝光率,创作更有动力
是,平台的算法推荐让我开始迎合流行趋势,限制了我的创作自由
否,平台的推荐算法对我没有什么显著影响
17. 您是否感觉到平台规则和数据要求对您的创作劳动产生了隐性压力?
是,平台流量压力让我频繁调整创作策略,导致我产生劳动疲劳
否,我并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压力,创作是出于兴趣
不确定
关于劳动异化
18. 您是否觉得您的创作劳动成果(AI生成的内容)没有完全归属于自己?
是,平台条款规定了内容版权归属问题
否,我认为我的创作是属于我自己的
不确定
19. 您是否觉得在AI生成内容的创作过程中,您的创作自主性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如平台算法、AI工具限制)?
是,创作的方向受到了平台推荐和AI工具限制的影响
否,我的创作完全自主,工具和平台只是辅助工具
不确定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