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引擎”——中山市火炬高新区AI赋能传统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实践调研
企业所属行业(单选)
A. 智能家电
B. 高端装备制造
C. 生物医药与健康
D. 新能源
E. 电子信息
F. 其他______(请注明)
企业规模(单选)
A. 小微企业(员工≤50 人)
B. 中小企业(50 人<员工≤300 人)
C. 大型企业(300 人<员工≤1000 人)
D. 特大型企业(员工>1000 人)
企业成立年限(单选)
A. 3 年及以下
B. 4-10 年
C. 11-20 年
D. 20 年以上
企业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单选)
A. 是
B. 否
企业是否已引入 AI 相关技术(单选)
A. 已深度应用(覆盖多个核心业务环节)
B. 初步尝试(在 1-2 个环节试点应用)
C. 计划引入(1 年内有应用规划)
D. 暂不考虑
若已引入 / 计划引入 AI 技术,主要应用于哪些场景(可多选)
A. 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如智能质检、设备预测性维护等)
B. 供应链管理优化(如需求预测、库存管理等)
C. 研发设计辅助(如产品外观设计、结构优化等)
D. 政务服务对接(如智能审批、政策申报等)
E. 其他______(请注明)
企业 AI 技术的主要来源(单选)
A. 自主研发
B. 与高校 / 科研机构合作开发
C. 购买第三方服务商解决方案
D. 其他______(请注明)
企业在 AI 应用中投入的资金规模(单选)
A. 100 万元及以下
B. 101-500 万元
C. 501-1000 万元
D. 1000 万元以上
E. 暂未投入
引入 AI 技术后,企业生产效率提升情况(单选)
A. 显著提升(提升 30% 以上)
B. 一定提升(提升 10%-30%)
C. 轻微提升(提升 10% 以下)
D. 无明显变化
E. 暂未引入,无法评估
引入 AI 技术后,企业产品合格率变化情况(单选)
A. 显著提升(提升 5% 以上)
B. 一定提升(提升 1%-5%)
C. 无明显变化
D. 有所下降
E. 暂未引入,无法评估
引入 AI 技术后,企业运营成本变化情况(单选)
A. 显著下降(下降 30% 以上)
B. 一定下降(下降 10%-30%)
C. 轻微下降(下降 10% 以下)
D. 无明显变化
E. 有所上升
F. 暂未引入,无法评估
AI 技术对企业决策科学性的提升作用(单选)
A. 作用极大
B. 作用较大
C. 作用一般
D. 作用较小
E. 无作用
F. 暂未引入,无法评估
企业在 AI 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可多选)
A. 核心技术依赖外部,自主可控性低
B. 复合型人才(懂 AI + 懂制造)短缺
C. 转型资金投入过高,压力较大
D. 数据标准不统一,存在 “数据孤岛”
E. 技术适配性差,通用模型难以满足定制化需求
F. 数据安全风险
G. 缺乏明确的转型路径和规划
H. 其他______(请注明)
若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企业认为最缺乏的是哪类人才(单选)
A. AI 核心算法研发人才
B. 工业 AI 应用落地人才
C. 既懂 AI 技术又熟悉制造工艺的复合型人才
D. 数据治理与分析人才
E. 其他______(请注明)
F. 无人才短缺问题
企业认为当前 AI 技术应用的最大障碍是(单选)
A. 技术不成熟
B. 成本过高
C. 人才匮乏
D. 政策支持不足
E. 行业标准缺失
F. 其他______(请注明)
企业希望政府提供的支持(可多选)
A. 搭建 AI 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B. 提供转型资金补贴或税收优惠
C. 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D. 组织行业交流与技术培训
E. 完善数据安全与行业标准体系
F. 其他______(请注明)
企业是否愿意与本地高校开展产教融合合作(单选)
A. 非常愿意
B. 愿意
C. 不确定
D. 不愿意
E. 暂不考虑
若愿意开展产教融合合作,企业最关注的合作方向(可多选)
A. 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B. 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C. 企业工程师参与高校教学
D. 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E. 其他______(请注明)
企业未来 3 年在 AI 赋能转型方面的规划(单选)
A. 加大投入,扩大 AI 应用范围
B. 维持现有应用规模,优化效果
C. 减少投入,收缩应用场景
D. 暂停 AI 转型计划
E. 暂无明确规划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