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团干部联系青年大学生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尊敬的高校教师团干部:
您好!为全面了解高校教师团干部队伍联系青年大学生的能力现状,精准识别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为优化相关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我们开展此次问卷调查。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填写。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一、基本信息
1.您所在高校类型:
A.公办本科院校
B.民办本科院校
C.公办高职院校
D.民办高职院校
2.您所在的省份:( )
请选择
3.您所在学校学生数量是多少?
A. 1万人以下
B. 1万—2.5万人
C. 2.5万人以上
4.您所在学校校团委现有专职团干部人数为( )人
5.您所在学校的二级学院有( )个,配有专职团干( )名
二级学院(个)
专职团干( 名)
6.您的学历是:
A.大专及以下
B.本科
C.硕士研究生
D.博士研究生
7.您的年龄:
A. 25-30岁
B. 31-35岁
C. 36-40岁
D. 41-45岁
E. 45岁以上
8.您担任团干部的年限:
A. 1年及以下
B. 2-3年
C. 4-5年
D. 6-10年
E. 10年以上
9.您的专业背景:
A.人文社科类
B.理工科类
C.艺术类
D.思政教育类
E. 其他(请注明:)
10.您参加过的省级及以上团干部线下培训次数是:
A. 1次
B. 2-3次
C. 4-5次
D. 5次以上
二、联系青年现状
11.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制定了关于联系青年大学生的明确制度或规定
A 是
B 否
12.您平均每月深入团支部或学生群体参与、指导活动的频率是
A. 1次及以下
B. 2-3次
C. 4-5次
D. 5次以上
13.您通常通过哪些主要渠道联系青年大学生(最多选2项)
A.组织化渠道(如:团支部会议、主题团日、理论学习会等)
B.网络化渠道(如: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B站、抖音等)
C.面对面交流(如:课后谈心、办公室交流、午餐会、走访宿舍等)
D.服务型渠道(如:权益维护、学业帮扶、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
14.您所采用的联系渠道,预计能覆盖多大比例的青年大学生
A. 80%以上
B. 50% — 80%
C. 30% — 50%
D. 30%以下
15.您在哪些情况下会主动联系青年大学生?(最多选3项)
A.策划团学活动前征求意见
B.团学活动结束后收集反馈
C.学生遇到学业困难时
D.学生出现心理困惑时
E.学生面临就业、升学困惑时
F.日常随机交流与关心
G.其他(请注明:)
16.您认为目前您与大多数学生的关系模式更接近以下哪一种?
A.“伙伴/朋友”:彼此信任,可以开玩笑,能聊私人话题
B.“导师/学长姐”:受到尊敬,主要提供成长建议,有一定距离
C.“管理者/老师”:关系建立在工作需要上,交流以事务为主
D.“熟悉的陌生人”:彼此认识,但缺乏深层次交流
17.您认为当前联系青年大学生的渠道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最多选2项)
A.渠道形式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足
B.运行成本高(时间、精力、经费),难以持续
C.覆盖范围有限,部分青年大学生难以有效触及
D.其他(请注明:)
18.您和大学生聊天,主要聊哪些方面?(最选多3项)
A.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念
B.学习规划和学业难题
C.找工作或创业那点事
D.心情不好,求开导
E.校园里的生活琐事
F.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
G.团组织的工作任务
H.其他(请写明:______)
三、联系效果和反思
19.总体而言,您认为与青年大学生的交流深度如何?
A.能深入触及他们的真实需求与核心困惑
B.能了解到他们部分核心诉求
C.主要停留在事务性沟通层面
D.沟通未能达到预期深度和效果
20.当青年大学生通过各类渠道向您反映问题或求助时,您的响应和解决情况如何?
A. 响应迅速,且能有效推动问题解决
B. 响应及时,但受限于权限或资源,解决效果有限
C. 响应较慢,处理流程较长
D. 难以有效响应,常常石沉大海
21. 您发起的活动或倡导的理念,最终能转化为青年大学生实际行动或认同的比例(即转化率)如何?
A. 很高,学生参与度和认同度都很高
B. 一般,部分学生能转化为行动
C. 较低,学生响应不积极
D. 不清楚,难以评估
四、困境、归因与提升需求
22.您在联系青年大学生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最多选3项)
A.联系渠道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渠道悬浮化”)
B.交流停留在表面,难以建立深度信任(“交流表层化”)
C.与学生在思想观念、兴趣爱好上存在隔阂(“情感隔阂化”)
D.事务性工作繁重,无足够时间精力投入
E.自身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与服务能力
F.不了解青年心理特点,难以产生共情
G.其他(请注明:)
23.您认为导致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多选3项)
A.自身能力有待提升,存在“本领恐慌”
B.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关理论、技巧、心理学等系统培训
C.工作考核导向偏差,过于注重材料准备而非实际联系效果
D.基层团干部队伍力量薄弱,人员配备不足
E.服务意识有待加强,未能充分重视学生需求
F.其他(请注明:)
24.您认为自己在联系青年大学生工作中,最需要提升哪些能力(最多选3项)
A.沟通表达能力
B.思想引导能力
C.组织协调能力
D.应急处理能力
E.专业知识储备(如心理学、就业指导等)
F.新媒体运用能力
G.其他(请注明:)
25.您希望通过哪些方式提升自身联系青年大学生的能力(最多选3项)
A.参加专题培训、研讨会
B.向经验丰富的老团干请教学习
C.开展跨校交流,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经验
D.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
E.自主学习相关书籍、文章
F.其他(请注明:)
26.您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来支持您更好地联系青年大学生(最多选4项)
A.上级部门落实政策,配齐配强专职团干部队伍
B.精简会议、报表等行政事务,保障深入学生的时间
C.设立专项工作经费,支持非正式交流、走访慰问、小额帮扶等
D.改革考核机制,重点考察学生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实际联系成效
E.提供系统化、常态化的能力培训
F.建设和完善师生交流的物理空间(如咖啡角、书吧)或虚拟空间
G.建立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共同服务学生成长
H.其他(请简要说明):______
再次感谢您的参与!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数据!祝您工作顺利!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