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特色美食与家乡文化生活
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天津特色美食与家乡文化生活”的学术研究,旨在探索天津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您的参与将对我们的研究提供极大的帮助。本问卷采用匿名方式,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预计填写时间为5-8分钟。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用于人群分类分析)
1. 您的年龄是?
18岁及以下
19-30岁
31-50岁
51-70岁
71岁及以上
2. 您是否是天津本地人(包括在津生活超过10年)?
是
不是(请跳至第二部分)
3. (天津本地人作答) 您家在天津哪个区?
和平、河东、河西、南开、河北、红桥
滨海新区
东丽、西青、津南、北辰
武清、宝坻、宁河、静海、蓟州
标题
1. 您平均一周有几天会在外购买或食用天津传统早餐(如煎饼馃子、老豆腐、锅巴菜等)?
几乎每天
3-5天
1-2天
几乎不
2. 在您家中,以下哪些天津传统节庆食俗依然保留?(可多选)
春节:初一饺子
春节:初二面条
春节:除夕年夜饭必有特定的天津菜(如鱼、扣肉等)
正月十五:吃元宵
立春:吃春饼
“姑爷节”给丈人家送点心盒子
其他:
基本都不保留了
3. 您认为最能代表天津的三种美食是什么?(请排序)
1.
2.
3.
(备选项:煎饼馃子、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锅巴菜、老爆三、八珍豆腐、罾蹦鲤鱼、天津打卤面、其他)
第三部分:认知与变迁(聚焦“变”与“文化认同”)
1. 您觉得现在的天津传统小吃(如狗不理包子、煎饼馃子)和您小时候相比,主要发生了什么变化?(可多选)
口味变了(如:咸淡、油量)
食材/用料变了(如:面粉、酱料、馃子的品质)
价格大幅上涨
食用场景变了(从日常早点变成旅游体验)
制作工艺变了(部分环节机械化/简化)
感觉没什么太大变化
2. 对于“狗不理包子”等老字号近年来的发展,您怎么看?
是天津的骄傲,应该坚持传统,原汁原味
理解它们需要创新和涨价以适应市场
已经变味了,主要服务于游客,脱离了本地人
不关心
3. 您如何看待在煎饼馃子里加入鸡排、辣条、肉松等新式配料的行为?
完全可以接受,是美味的创新
可以尝试,但我自己还是吃传统的
坚决反对,破坏了传统
无所谓
第四部分:空间与消费(聚焦“地理”与“经济产业”)
1. 您通常在哪里购买或品尝最地道的天津传统美食?(可多选)
家门口/社区的固定摊贩
传统的露天市场/早点街
南市食品街、古文化街等旅游美食区
大型商场里的“美食广场”
老字号饭店
通过网络平台(如外卖)购买
2. 您认为“天津菜”(如八大碗、老爆三、罾蹦鲤鱼等)在当今餐饮市场中活力如何?
非常有活力,有很多受欢迎的天津菜馆
有一定活力,但受众主要是中老年人
活力不足,被川菜、粤菜等其他菜系挤压
说不清楚
3. 您会因为什么原因去消费天津特色美食?(可多选)
日常习惯,是生活的一部分
怀旧,寻找小时候的味道
招待外地来的亲友
社交媒体(小红书、抖音等)推荐,想去打卡
偶然遇到
第五部分:开放性问题(深入挖掘“文化认同”与“变与不变”的深层原因)
1. 在您心中,“天津味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能否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
2. 您认为天津美食最能体现天津人怎样的性格或精神特质?
3. 关于天津美食的传承与发展,您最大的担忧是什么?或者说,您最希望下一代人能记住和传承的是什么?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时间和支持!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