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作为社交货币: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群体边界的建构\n

卷首语:同学,您好!我们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生,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用语与社交行为的学术研究。本问卷旨在了解“梗”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情况及其社交功能。问卷采用匿名方式,所有数据仅用于整体分析,绝不对外泄露,请您放心填写。您的参与对本研究至关重要,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您的性别是?
您所在的年级是?
您所学的专业大类是?
您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包括手机)的时长大约是?
您最常使用的三个社交平台是?(多选题)
第二部分:主体问卷(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的选项,除非特别说明,均为单选题)

A部分:“梗”的使用行为与动机
我了解并使用过许多网络流行“梗”。
我使用“梗”的频率是?
我通常在以下哪些场景中使用“梗”?(多选题)
我使用“梗”主要是因为觉得它有趣、好玩。
我使用“梗”主要是为了快速融入对话,避免冷场。
我使用“梗”主要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圈内人”,获得群体的认同感。
我使用“梗”主要是因为它可以简洁高效地表达复杂的情绪或观点。
当遇到一个我不懂的新“梗”时,我通常会?
我是否有过自己创造或改编“梗”的经历?
我认为自己对“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同龄人中处于什么水平?
B部分:社交资本与身份认同
通过使用“梗”,我更容易在线上社群(如微信群、论坛)中获得他人的点赞、评论或关注。
在现实社交中,使用“梗”能帮助我活跃气氛,成为话题的中心。
我认为,熟练使用当下流行的“梗”是跟得上潮流、不落伍的表现。
当我和同样使用特定“梗”的人交流时,会感到更亲切、更有默契。
使用共同的“梗”,让我感觉自己和特定趣缘群体(如“二次元”、“游戏玩家”、“追星族”)的联结更紧密了。
我认为,“梗”的使用是我作为“Z世代”(年轻一代)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群体中,懂“梗”、会玩“梗”的人通常更受欢迎。
通过“梗”的交流,我结识了有共同兴趣的新朋友。
当我能准确使用一个大家正在热议的“梗”时,会有一种成就感。
C部分:群体边界感知
我能清晰地感觉到,懂特定“梗”的人和不懂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界限。
当我在聊天中使用一个“梗”,而对方表示不理解时,我会下意识地将其归为“圈外人”。
在我看来,某些“梗”是专属于我们小圈子的“行话”或“黑话”,不希望被圈外人滥用。
“梗”的使用,强化了我所在的群体(如班级、社团、趣缘圈子)的内部凝聚力。
当圈外人试图使用我们圈子内部的“梗”时,我会感到些许不适或被冒犯。
我认为,“梗”的使用在无形中划分了不同的社交圈层。
使用不同的“梗”,是区分“我们”和“他们”的一个标志。
总体而言,我认为“梗”在大学生社交中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
D部分:开放题
请列举1-2个您最近经常使用或印象最深刻的“梗”,并简要说明您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它,以及它传达了怎样的情绪或态度。(例如:“绝绝子”——用在称赞某事某物时,表达极度赞美和兴奋的情绪。)
您是否有过因为不懂某个“梗”而感到被排除在对话或群体之外的经历?请简要描述。
您如何看待“不懂梗就融不进圈子”这种现象?请简要谈谈您的看法。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