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书的流转轨迹,一本旧书背后的人文情怀
1. 您平时购买/出售二手书的主要渠道是什么?(可多选)
线上平台(如孔夫子旧书网、多抓鱼等)
线下书店(如二手书专营店、旧书市场)
朋友间赠予/交换
2. 您认为一本二手书从“上一位主人”到“您手中”,最可能经历哪些流转环节?(可多选)
出版社→书店→上一位读者→二手平台→您
上一位读者→朋友间传递→您
上一位读者→旧书回收站→书店→您
不确定,流转路径较随机
3. 当您拿到一本二手书时,是否会留意书中的“痕迹”(如批注、折痕、书签等)?这些痕迹对您的阅读体验有何影响?
会留意,让我感觉像与上一位读者“对话”
会留意,但觉得是“干扰”,影响阅读专注度
不太在意,只关注书籍内容本身
其他:
4. 您是否曾因书中前主人的批注而对内容产生新的理解?若有,请简要描述:
是,________(可举例:如某段批注点醒了我对情节的认知)
否,批注未带来额外启发
从未遇到有批注的二手书
5. 您是否曾将二手书赠予他人?若曾赠予,主要原因是:
书中有我的批注,希望传递我的思考
认为这本书适合对方,想分享阅读体验
自己已读完,希望书籍继续流转而非闲置
其他:
6. 您认为二手书的流转,对“文化传承”有何意义?
让经典书籍持续传播,避免被遗忘
传递不同读者的阅读视角,丰富文化内涵
意义不大,不如直接读新书
其他:
7. 您是否认同“二手书的流转是一种‘人文关怀’”?(如让书籍避免浪费、让知识惠及更多人)
非常认同,这是对书籍和知识的尊重
比较认同,流转体现了资源循环的价值
一般,更关注书籍本身的实用性
不认同,流转只是简单的交易行为
8. 您在出售二手书时,是否会特意保留书中的“人文痕迹”(如批注、折痕)?为什么?
会保留,希望下一位读者能感受到阅读的温度
会清理,避免个人痕迹影响他人阅读
视情况而定,若批注有价值则保留
不在意,直接按常规处理
9. 您更倾向于将二手书卖给/赠予“爱书之人”还是“需要书的人”?
爱书之人,希望书籍被珍惜对待
需要书的人,更关注书籍的实用价值
无所谓,只要书籍能继续流转即可
其他:
10. 您在二手书流转过程中,是否有过“难忘的经历”?(如收到书时附带前主人的留言、通过书结识新朋友等)
有,________(可简要描述)
没有,流转过程较常规
不太记得了
11. 您认为当前二手书流转环节中,存在哪些“阻碍人文情怀传递”的问题?(可多选)
书商过度追求利润,忽视书籍的人文属性
流转环节复杂,书籍“痕迹”易被清理
读者对二手书的认知不足,只关注价格
缺乏平台/渠道促进“人文联结”(如读者交流)
其他:
12. 若有一个二手书流转平台,能记录书籍的“流转故事”(如前主人的阅读感悟、赠书原因等),您是否会愿意参与并分享自己的故事?
非常愿意,希望传递阅读的温度
愿意,但只分享部分信息
不太愿意,觉得意义不大
不愿意,更注重隐私保护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