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梗与大学生语言表达\n及文化认知调研问卷

同学,你好!我们正在进行一次关于网络流行语(热梗)的社会实践研究。我们试图将你的语言实践,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下:古人“用典”以赅博高雅,今人“玩梗”以求同快捷。本问卷旨在探讨这种新时代“用典”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群体心态。问卷匿名,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感谢你的支持!
一、基本信息
1. 你的年级【单选题】:
2. 你的性别【单选题】:
3. 你的专业类别【单选题+填空题】:
二、网络与热梗接触习惯
1. 你每天使用网络的总时长(含手机、电脑、平板)大约是?【单选题】:
2.你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接触网络热梗?:
3. 你接触网络新梗的频率是?【单选题】:
4. 遇到不理解的热梗时,你会怎么做?【单选题】:
三、网络热梗的使用场景与行为
1. 你日常使用网络热梗的频率是?【单选题】:
2. 你通常在哪些场景使用网络热梗?【多选题+填空题】:
3. 你常用的网络热梗类型是?【多选题+填空题】:
4. 你是否会根据场景调整热梗使用频率?(如正式场合减少使用)【单选题】:
5.你通常扮演热梗传播中的什么角色?
四、网络热梗对语言表达与认知的影响
1.你认为自己使用热梗的主要动机是?(可多选)
2.你是否曾因不理解某个梗而感到被排除在对话或圈子之外?
3.在使用热梗时,你更看重它的什么?
4.古人用典需有“出处”,你认为今天玩梗是否需要了解其“梗源”?
5.你是否会主动对某一个梗或者流行语进行过追根溯源,即探究它的来源、传播过程等
6. 你如何看待“玩梗过度会导致语言贫乏(‘词穷’)”的观点?
7.与古人“用典”相比,你认为当代“玩梗”最核心的区别是?
8.你是否曾感到“被迫”使用某个梗,即使并不喜欢?(例如为了合群或者快速融入某个话题)
9.你认为热梗在多大程度上塑造或影响了你看待事物的方式?
10.当一些严肃的社会议题(如社会新闻、公共事件)被“梗化”表达时,你持何种态度?
11.热梗的快速迭代是否曾让你感到疲惫或焦虑?
12.你认为平台算法在热梗的制造与传播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四、流行语的群体认同调查
1.你如何看待“不懂我们梗的人,很难真正理解我们”这句话?
2.你认为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是否能像古代的“文言”一样,承担起塑造一代人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功能?
3.如果将“玩梗”视为一种当代青年的文化创造,你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
五、语言的流变与我们的选择(价值观与展望调查)
1.你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使用热梗的频率吗?
3.你认为学校或社会是否有必要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引导?
3.当热梗从线上渗透到你的论文、课堂展示等正式文本中,你持何种态度?
4.想象十年后,当你对下一代人提起今天的某个经典热梗,你预期他们会?
5.整体而言,你认为网络热梗对你个人的影响是?
六、开放题
请分享一个你认为最能代表当下青年心态或文化的“热梗”,并简述理由。
对于“从‘用典’到‘玩梗’”这一类比,你个人有何看法?它是否精准地描述了你的体验?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