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梗与大学生语言表达\n及文化认知调研问卷
同学,你好!我们正在进行一次关于网络流行语(热梗)的社会实践研究。我们试图将你的语言实践,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下:古人“用典”以赅博高雅,今人“玩梗”以求同快捷。本问卷旨在探讨这种新时代“用典”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群体心态。问卷匿名,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感谢你的支持!
一、基本信息
1. 你的年级【单选题】: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硕士/博士)
2. 你的性别【单选题】:
男
女
不愿透露
3. 你的专业类别【单选题+填空题】:
文科(如中文、历史、法学等)
理科(如数学、物理、生物等)
工科(如计算机、机械、土木等)
艺术类(如美术、音乐、设计等)
经管类(如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
其他,请补充:
二、网络与热梗接触习惯
1. 你每天使用网络的总时长(含手机、电脑、平板)大约是?【单选题】:
2小时以内
2-4小时
4-6小时
6-8小时
8小时以上
2.你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接触网络热梗?:
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视频号等)
社交平台(微信朋友圈/群聊、微博、小红书等)
长视频平台(B站、腾讯视频、爱奇艺等)
游戏社区(王者荣耀、原神等游戏内聊天/论坛)
校园社群(班级群、社团群、实习群等)
同学/朋友日常交流
其他,请补充:
3. 你接触网络新梗的频率是?【单选题】:
每天都会接触到新梗
每周接触2-3次新梗
每月接触1-2次新梗
很少接触,只知道极少数热门梗
几乎不接触
4. 遇到不理解的热梗时,你会怎么做?【单选题】:
主动搜索含义(如查百度、问同学)
偶尔搜索,不感兴趣就忽略
从不搜索,直接跳过
假装理解,避免尴尬
三、网络热梗的使用场景与行为
1. 你日常使用网络热梗的频率是?【单选题】:
频繁使用(每次聊天/发文都会用)
经常使用(每天用3-5次)
偶尔使用(每周用2-3次)
很少使用(每月用1-2次)
从不使用
2. 你通常在哪些场景使用网络热梗?【多选题+填空题】:
非正式社交(和同学/朋友闲聊、朋友圈/微博发文)
校园社群互动(社团群、兴趣群讨论)
实习/兼职沟通(和同事闲聊、非正式工作群)
学术场景(小组讨论、课堂发言、论文写作)
家庭沟通(和家人聊天)
内心独白/情绪记录
其他,请补充:
3. 你常用的网络热梗类型是?【多选题+填空题】:
情感表达类(如“破防了”“emo”“泰裤辣”)
评价类(如“yyds”“绝绝子”“天花板”)
社会现象类(如“内卷”“躺平”“佛系”)
幽默调侃类(如“人类高质量男性”“退!退!退!”)
其他,请补充:
4. 你是否会根据场景调整热梗使用频率?(如正式场合减少使用)【单选题】:
会,明确区分正式/非正式场景
偶尔会,但有时会忽略场景差异
不会,习惯用热梗表达,不刻意调整
从不使用,无此困扰
5.你通常扮演热梗传播中的什么角色?
创造者(我曾原创或改编过梗)
早期采纳者(我常是朋友圈里最先用新梗的人)
积极扩散者(我看到有趣的梗会主动分享)
跟随使用者(大家用,我就用)
旁观者(我只看看,很少用)
四、网络热梗对语言表达与认知的影响
1.你认为自己使用热梗的主要动机是?(可多选)
高效沟通,快速传递复杂情绪
寻求认同,融入所在群体
娱乐自嘲,释放压力
展现幽默感与创造力
解构严肃,调侃现实
单纯觉得有趣,跟风使用
单纯欣赏或认同某个梗背后的故事或者传达的情绪,觉得和自己产生了共鸣
其他,请补充
2.你是否曾因不理解某个梗而感到被排除在对话或圈子之外?
经常
偶尔
很少
从未
3.在使用热梗时,你更看重它的什么?
精准性(能极其精妙地表达特定情境/心态)
效率性(一词胜千言,沟通成本低)
趣味性(好玩、好笑是第一位的)
圈层性(是“自己人”的暗号)
4.古人用典需有“出处”,你认为今天玩梗是否需要了解其“梗源”?
必须了解,否则是误用
了解更好,但不强求
无所谓,能用对场景就行
完全不需要
5.你是否会主动对某一个梗或者流行语进行过追根溯源,即探究它的来源、传播过程等
几乎每个都是
有几个特别感兴趣的会
看情况,取决于当时的场景
从未,看得懂就用看不懂就不用
6. 你如何看待“玩梗过度会导致语言贫乏(‘词穷’)”的观点?
非常赞同
比较赞同
中立
不太赞同
完全不赞同
7.与古人“用典”相比,你认为当代“玩梗”最核心的区别是?
生成与传播速度(快节奏 vs 慢节奏)
创作者身份(精英 vs 大众)
生命力(短暂 vs 长久)
目的性(求雅 vs 求趣)
没有本质区别
8.你是否曾感到“被迫”使用某个梗,即使并不喜欢?(例如为了合群或者快速融入某个话题)
经常
偶尔
很少
从未
9.你认为热梗在多大程度上塑造或影响了你看待事物的方式?
影响很大,提供了现成的认知框架
有一定影响,会不自觉地套用
影响很小,我自有判断
毫无影响
10.当一些严肃的社会议题(如社会新闻、公共事件)被“梗化”表达时,你持何种态度?
支持,是有效的传播和解压方式
担忧,会消解议题的严肃性
辩证看待,需分情况讨论
无所谓,不关心
11.热梗的快速迭代是否曾让你感到疲惫或焦虑?
是的,总有跟不上的压力
偶尔,会觉得有点累
不会,这很正常
从未,这是“网速快”的体现,我乐在其中
12.你认为平台算法在热梗的制造与传播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主导者,制造了大部分梗
放大器,加速了传播
旁观者,只是反映现象
不清楚
四、流行语的群体认同调查
1.你如何看待“不懂我们梗的人,很难真正理解我们”这句话?
深表认同,梗是重要的身份标签
基本认同,是圈层筛选器
不太认同,理解渠道很多
完全反对
2.你认为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是否能像古代的“文言”一样,承担起塑造一代人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功能?
完全可以,已经是了
部分可以,但深度不够
很难,生命力太短暂
完全不能
3.如果将“玩梗”视为一种当代青年的文化创造,你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
创造了新的表达方式
形成了时代的共同记忆
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出口
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协商或抵抗
创造了自己小圈子的独特语言文化
五、语言的流变与我们的选择(价值观与展望调查)
1.你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使用热梗的频率吗?
会,担心表达能力退化
会,力求在合适场合使用
不会,顺其自然
从没考虑过
3.你认为学校或社会是否有必要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引导?
非常必要
可以有一定引导
顺其自然就好
完全没必要
3.当热梗从线上渗透到你的论文、课堂展示等正式文本中,你持何种态度?
反对,破坏严肃性
接受,是语言发展的必然
酌情使用,能增加亲和力
没遇到过
4.想象十年后,当你对下一代人提起今天的某个经典热梗,你预期他们会?
完全不懂,已成“古文”
通过“考古”略知一二
仍在某些场合使用
不关心
5.整体而言,你认为网络热梗对你个人的影响是?
利大于弊
弊大于利
利弊相当
没有感觉
六、开放题
请分享一个你认为最能代表当下青年心态或文化的“热梗”,并简述理由。
对于“从‘用典’到‘玩梗’”这一类比,你个人有何看法?它是否精准地描述了你的体验?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