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刑法学》期中考试B卷
区队:
学号:
姓名:
1.甲为了杀死乙,举枪向乙射击,第一枪未击中,在能继续向乙开枪的情况下,甲不再开枪,停止了射击。甲的行为是()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D.犯罪预备
2.甲为杀乙而向乙的食物中投放毒药,见乙神态痛苦而反悔,将乙送往医院抢救脱险。其实,甲投放的毒品量不足以致乙死亡。对于甲,应认定为()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犯罪预备
3.甲持刀前往乙家欲杀害乙,路遇警察深感恐惧折返回家。甲的行为构成()
A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犯罪预备
4.犯罪未得逞是指()
A.未发生任何危害结果
B.犯罪行为未实行终了
C.未发生行为人所追求的危害结果
D.未满足某一具体犯罪构成所需要的全部要件
5.某甲与某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某甲得知某乙一人在家,便身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便返回家中。某甲的行为属于()
A.犯意表示
B.犯罪预备
C.犯罪中止
D.犯罪未遂
6.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刑法理论上对其称之为()
A.结果犯
B.行为犯
C.危险犯
D.举动犯
7.某甲在一胡同口抢劫一女青年钱包。抢到钱包后,突然发现女青年是自己的小学同学,于是将钱包当面送还给女青年,声称刚才的行为是开玩笑。某甲的行为是()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8.甲一直看范某不顺眼,一直想找机会收拾收拾范某,但一直没有机会,有一天,甲在路上看见范某,便上前骂范某,“孬种、孙子”,范某愤怒之极,便扑上来打甲,甲大声说,“这次是你先动手的,别怪我不客气”,拿出水果刀将范某刺成重伤。甲的行为性质是()
A.假想防卫
B.偶然防卫
C.防卫挑拨
D.相互斗殴
9.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不能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10.甲开着一辆偷来的汽油罐车向正在驶来的一列客车冲去,乙见状用步枪将甲击毙,油罐车翻下路边沟中爆炸烧毁,乙的行为是()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防卫过当
D.避险过当
11.甲与乙因琐事发生争执后,甲扬言要把乙杀死,并去商店买了一把匕首。乙怕甲杀死自己,就在甲从商店回来的路上,用猎枪将甲打死。甲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事前防卫
D.假想防卫
12.某地常发生抢劫案件,便衣警察蹲守。某日晚,王某得知母得急病,要回家路过此地,同事说该路段常有抢劫,劝其带把刀防身,王某便携尖刀前往。至该路段时,因夜深天黑,心中恐惧不时四处张望。蹲守的便衣警察李某见其可疑,大喊站住。王某误以为遇上歹徒,拔腿就跑,更引起李某的怀疑,遂紧追不舍。王某见距离越来越近,担心被“歹徒”抓住后果严重,遂拔刀向对方刺去,刺中心脏,该干警当场死亡。王某的行为属于()
A.假想防卫
B.偶然防卫
C.防卫挑拨
D.相互斗殴
13.甲持刀追杀乙,乙的朋友丙路过,用气枪打伤了甲。乙的行为性质是()
A.正当防卫
B.偶然防卫
C.紧急避险
D.相互斗殴
14.故意挑逗、引诱对方实施不法侵害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加害对方的行为是()
A.防卫挑拨
B.假想防卫
C.事先防卫
D.正当防卫
15.甲欲杀乙,误将丙当乙杀死,甲的行为属于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之()
A.对象错误
B.手段错误
C.因果关系错误
D.打击错误
16.甲知在市区高速行车可能肇事,但他自持自己技术高超,不会发生事故,结果因遇到前方车辆突然停车刹车不及,两车相撞,车上五人被撞死。甲的主观心态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17.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18.甲某贩运假酒,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工商部门工作人员张某登车检查,甲某为摆脱张某,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疾驶后又突然刹车,导致张某头部摔地而死。甲某对张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19.甲酒醉后在街上被人撞了一下,话不投机,就拔出刀子向对方刺去,对方因失血过多而死亡。甲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20.卡车司机甲在行车途中,被一吉普车超过,甲顿生不快,加速超过该车。不一会儿,该车又超过甲,甲又加速超过该车。当该车再一次行至甲车左侧时,甲对副座的乙说,“我吓他一下,看他还敢超我。”随即方向盘向左一打,吉普车为躲避而翻下路基,司机重伤,另一人死亡。卡车司机甲的主观心态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21.老中医石某误将草乌放入贴有党参标签的药斗内。吴某因牙痛找石某医治,石某配药时没有仔细辨别,便将草乌配给吴某。吴某回家后将药交给其妻煎熬,不料吴某服药后中毒身亡。老中医石某的主观心态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22.战士甲擦枪时,忘记验枪,没有发现枪膛中的子弹,在擦枪过程中走火,将一战士打死。作为军人,甲是了解擦枪前必先验枪这一操作规程。但由于粗心,忘记了这一点,因而造成了危害结果,构成()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23.何某与赵某有隙,赵提出比武较量。何某表示同意。二人写了“生死状”,声称:若有伤亡,互不负责。二人来到野外。何某拨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朝赵的腹部猛剌一刀,随即离开现场。赵某因失血而亡。何某的行为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24.甲想枪杀乙,某日晚趁乙返家途中,甲隔小河射击。由于光线不好,距离较远,甲的射击技术又不甚好,因而对能否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了射杀行为。甲的主观心理态度()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25.以下行为主观方面表现为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是()
A.甲住六楼,看见仇人乙从楼下经过,把家里的铁哑铃朝着乙砸下去,把乙砸死了。
B.甲住六楼,在家睡觉,楼下人声鼎沸,心烦中,拿起铁哑铃朝发出声音的地方扔下去,砸死了行人乙。
C.甲住六楼,收拾房屋时,见有一块废砖,准备从窗户扔下去时,听到楼下有人说话,伸头看看,见没有人,扔下砖头,说话的人正好走出门洞,被击中身亡。
D.甲住六楼,收拾房屋时,见有一块废砖头,随手从窗户扔了下去,砸死了一个行人乙。
26.以下行为主观方面表现为间接故意的是()
A.甲上山去打猎,发现猎物,准备射击。突然发现他的仇人出现在猎物附近,遂开枪将其仇人打死。
B.甲上山去打猎,发现猎物,准备射击。甲发现猎物附近有一陌生人,离猎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可能将该人打死,但他还是开枪了,结果将该人打死。
C.甲上山打猎,发现猎物,准备射击。甲发现猎物旁边有一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但甲认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遂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死。
D.甲上山打猎,发现猎物,准备射击。猎物旁边突然出现一个陌生人,离猎物非常近,甲没有发现该人,开枪后将该人打死。
27.下列属于单位犯罪的是()
A.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
B.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C.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
D.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的
28.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处罚原则是()
A.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29.我国刑法规定的负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年龄是()
A.已满18周岁
B.已满16周岁
C.已满14周岁
D.不满14周岁
30.我国刑法规定的自然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
A.已满18周岁
B.已满16周岁
C.已满14周岁
D.不满14周岁
3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以下犯罪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A. 盗窃罪
B. 绑架罪
C. 抢夺罪
D. 抢劫罪
32.刑事责任能力包括()
A.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B.具有实施犯罪的智力与体力
C.具备犯罪的特定身份
D.行为人已经成年
33.任何犯罪成立都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是()
A.危害结果
B.危害行为
C.特定犯罪时间、地点
D.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34.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理解为()
A.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行为本质上不是犯罪
D.是扩大犯罪圈的策略
35.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A.刑事违法性
B.严重社会危害性
C.应受刑罚惩罚性
D.主观罪过性
36.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A.犯罪的直接客体性
B.犯罪对象
C.犯罪的同类客体
D.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37.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纽约港,德国人甲在轮船上窃取了我国公民乙价值五万元人民币的财物。对本案确立我国刑法效力的依据是()
A.属人原则
B.保护原则
C.普遍管辖原则
D.属地原则
38.甲在新刑法生效以前实施的某一行为,新的刑法规范认为是犯罪,而旧的法律认为不是犯罪,此时法院宣告甲无罪,这在本质上坚持了()
A.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D.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
39.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从形式上来看属于()
A.单行刑法
B.附属刑法
C.刑法典
D.刑法通则
40.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规定的解释(草案)》的说明,此刑法解释属于()
A.宪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立法解释
D.执法解释
41.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人身危险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罚惩罚性
42.危害结果是()
A.任何犯罪的必备要件
B.构成犯罪的选择要件
C.过失犯罪的必要要件
D.间接故意犯罪的必要要件
43.甲、乙二人在市场买菜发生纠纷,甲猛将乙推了一下,乙倒地而亡。尸体解剖表明,乙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受惊吓而死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甲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D.因甲不能预见乙患有心脏病,属于意外事件
44.下列行为不属于危害行为的是()
A.人在睡梦中的举动
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C.人在身体完全受到强制下的行为
D.人在精神受到一定强制时实施的行为
45.王某(1996年7月6日生),2010年7月6日实施了抢劫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某未满14岁,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B.王某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C.王某是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对王某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46.15周岁的人实施下列行为,不负刑事责任的是()
A.强奸罪
B.绑架罪
C.决水罪
D.故意杀人罪
47.影响自然人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有()
A.刑事责任年龄
B.精神障碍
C.生理功能丧失
D.身体发育承度
48.单位犯罪的构成条件()
A.必须是依法成立的合法单位
B.必须是反映单位的意志
C.必须是为了单位的利益
D.必须是刑法规定可以构成单位犯罪
49.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明知的内容包括()
A.对行为本身的认识。
B.对行为对象的认识。
C.对危害结果的认识。
D.对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
50.犯罪预备的特征是()
A.主观上有犯罪故意
B.客观上实施了犯罪的预备行为
C.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D.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
51.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52.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
A.犯罪的预备阶段
B.犯罪着手之后而实行完毕之前
C.犯罪实行终了而结果产生之前
D.犯罪结果发生后
53.犯罪未遂有以下特征()
A.犯罪没有得逞
B.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C.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
D.没有发生物质性危害结果
54.以下属于法定的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有()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执行命令行为
D.自救行为
55.下列属于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的有()
A.执行命令行为
B.受害人承诺的行为
C.正当业务行为
D.自救行为
56.对以下正在进行的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的有()
A.杀人
B.抢劫
C.强奸
D.绑架
57.甲见自己的弟弟遭三个流氓毒打,前去制止,反遭流氓攻击,被迫自卫还击。此时,便衣警察乙赶到,未及时表明自己的身份即迅速抓住甲,以制止斗殴,甲将乙看成流氓的同伙,随即捡起一块砖头将乙砸成重伤。甲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意外事件
D.假想防卫
58.作为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的要件包括()
A.犯罪故意
B.犯罪表示
C.犯罪目的
D.犯罪动机
59.以下对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B.都不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C.都以实际发生的危害结果作为成立的必备要件
D.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结果违背其本意
60.以下对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
B.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
C.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
D.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